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展覽專刊》

 

(評分:7.5)

 

本書完整呈現臺史博於2022年舉辦的「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內容,從日本時代、戰後初期、漫畫審查制時期、臺漫雜誌爆發時期,一直到21世紀數位閱讀的世代,將所有年齡層的臺灣人閱讀漫畫記憶一一收錄在這場展覽中,試圖喚起每一位臺灣讀者心中對漫畫的熱愛。

由臺史博漫博籌備小隊策展團隊首次推出的漫畫展,與漫畫相關社群交流合作,展出武俠漫畫時期的漫畫家手稿、中英對照的知名歐美連環漫畫、過去與現在數次改版過的日本翻譯漫畫、集結歐美日和臺灣本土作品的漫畫雜誌、以及數位時代的電子書和漫畫數位平臺的展示。

本書除收錄展品及現場照片外,更邀請知名漫畫研究學者、資深從業者及臺史博漫博籌備小隊策展團隊撰寫主題文章,介紹博物館如何收藏漫畫記憶、日本漫畫在臺灣的影響、臺灣漫畫雜誌的時代意義、以及臺灣盛行一時的武俠漫畫。

★特別企劃:三位漫畫家(漢寶包Hambuck、捲貓、艾姆兔)以展覽主題出發創作的短漫作品,精彩紀錄漫畫展的作品、時代意義與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本文轉載於此處,為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合作之書評,很開心刊登書評,在此感謝秀威資訊的邀稿合作!也歡迎想要做類型小說/社會議題/人文史地類書籍等相關書評宣傳的各家出版社朋友來找我合作喲!^0^)

 

本展覽專刊中,呈現了「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的展覽內容,以及學者專家對臺灣漫畫發展的剖析,並希望記錄不同世代、不同社群與漫畫交織的片段與記憶。

文/喬齊安

2023年11月的大消息:國家漫畫博物館,真的來了!文化部自2016年開始籌備今年4月敲定地址於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的國漫館,在漫畫家與漫畫迷的殷殷期盼下,這個臺灣最新打造的文創基地與觀光景點,2023年底便將由舉辦展覽先行啟用,包含有十四年歷史的本土漫畫最大獎「金漫獎」特展,也將首度離開臺北舉辦。

 

對於臺灣漫畫的研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2022年舉辦的「記憶中的畫格世界─漫畫在臺灣特展」便做出重要的貢獻,當時特展中的資料也將成為國漫館的養分。讀者朋友在今年初前往國漫館遊覽之前,也不妨先透過這本《記憶中的畫格世界》展覽專刊,對臺灣精彩的漫畫創作史有所認識,至現場觀展會更有感觸。

 

本專刊收錄五篇專家專欄,以及展覽圖片、文字,還有趣緻可愛的三位當代漫畫家短漫創作,深入探索「漫畫在臺灣」潮起潮落、雨過天青的獨特歷史。

 

漫畫是我們幾乎共同擁有的童年回憶,但提到漫畫,筆者所屬的Y世代(千禧世代)第一個提起的肯定《灌籃高手》、《七龍珠》、《名偵探柯南》這些至今仍以動畫、電影形式紅透全球的日本漫畫;而90後出生,從小就開始使用數位網路的Z世代,則培養出用手機閱讀下滑式韓國條漫、遇到紙本漫畫分鏡反而不知如何讀起的習慣。當日韓文化壓境時,曾經極度弱勢、甚至讓臺灣人尷尬地說不出作品名字的臺灣原創漫畫,是如何重拾過去並創造未來呢?就讓這本專刊與筆者娓娓道來。

 

最早期的漫畫在臺灣來自日治時代,但有趣的是,由於漫畫的通俗易讀性,無論是日本總督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將其運用為意識形態宣導的工具。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紀錄圖中出現了當時軍國主義漫畫角色《野良黑》的立像,可見得其受歡迎的程度;而國民黨政府在主打「反共抗俄」政策時,也使用《漫畫半週刊》等雜誌刊載具有強烈政治意涵的作品,就像美國近代在好萊塢電影中大量灌輸美國為世界警察的劇情,可以看到娛樂載體試圖傳遞主事者價值觀的無所不在,這也是漫畫史無可否認的一部分。

 

當然,人民也擁有畫漫畫為自己發聲的權利。戰後60年代,臺灣漫畫迎來第一次的爆發,以三輪車或腳踏車移動的流動租書攤大受歡迎,大人小孩都沉迷於這項輕鬆便利的娛樂。當時的閱讀主力來自盜版翻印日本漫畫,也開始有創作者發表臺灣漫畫。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葉宏甲筆下的《諸葛四郎》系列。曾赴日深造西洋畫學,因政治諷刺漫畫在50年代曾遭政府祕密囚禁的葉宏甲,年少吃過不少苦頭,直至1958年在《漫畫大王》周刊連載《諸葛四郎》一炮而紅。當時街頭漫畫以古代中國為背景的武俠故事最受歡迎,而《諸葛四郎》便是其中佼佼者。

 

《諸葛四郎》不僅自1962年起接連改編為臺語黑白電影、國語電影,1985年還以連續劇《四郎與真平》在華視登場。作品中的角色更出現在童玩尪仔標、尪仔仙、面具、文具或書籤上頭,如今臺灣影視、文創界大談IP,事實上《諸葛四郎》正是臺灣五、六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原創IP,在那個經典港劇《楚留香》席捲全臺的時期更顯難能可貴。如今也在葉宏甲長子葉佳龍先生的努力下,以紙風車劇團兒童劇、3D動畫電影等型態持續推廣給下一代的兒童。

 

遺憾的是,認為「漫畫有害兒童身心」的迂腐思想未曾停歇。1966年政府嚴厲執行的出版品審查制度,從此扼殺了臺灣作家、漫畫家的創意。漫畫送審費用是定價的40倍,小本經營的出租店無法承擔,導致漫畫出版量大為減少,葉宏甲、劉興欽等知名大師以外的無名漫畫家失去頭路,直到日本動畫興起、1970年製作公司來臺招募人才,臺灣漫畫家才能重拾畫筆加入動畫公司,卻也因此讓臺灣漫畫原創消失,淪為代工業國。

 

1984年,由於之前的臺日斷交影響,導致政府決定實施「取締違規出版連環圖畫獎勵要點」,嚴厲查禁流行的日本漫畫,導致了1986至1987年這段時間,臺灣市面上幾乎再也看不到日本漫畫。60年代與80年代這兩次取締,也造成臺灣原創漫畫的巨大斷層,是臺灣漫畫的第一黑暗期。即便沒有禁止臺漫出版,但浮動式檢查標準與太多限制,造成出版社與畫家創作上的艱難與高成本,名畫家也紛紛放棄作畫,導致80年代以後出現的臺漫作品,與傳統的臺灣漫畫有著脫鉤現象。

 

第二次的黑暗期在2000年後,曾經伴隨千禧世代的《灌籃高手》、《七龍珠》等大作興起,日本漫畫進入正版授權的黃金時代,本土漫畫隨之在這些熱門讀物的漫畫雜誌潮中取得一席之地,漫畫家成為媒體寵兒。然而因為影視、電玩產業的飛躍發展、網際網路興起,受眾大舉投入新媒體,對傳統出版產業造成衝擊。1995年《七龍珠》下檔,造成日漫龍頭《週刊少年JUMP》銷量腰斬的窘境,仍在孵育中的臺漫更是毫無招架之力,漫畫雜誌潮僅停留在1992至1997短短五年間便告終,當日漫的獲利減少,需要較高成本經營的臺漫也失去發表舞臺。大量創作者從此轉入「同人誌販售會」,在2002年起舉辦的開拓動漫祭等活動中自產自銷,以小額收入的概念維繫臺漫火苗。

 

暴起暴落,曾經陷入絕境的臺漫在政府超過十年的扶持下迎來轉機。2009年中央研究院執行、2019年轉由文策院營運的《CCC創作集》,以政府預算邀請新銳漫畫家們創作國科會的史料研究,不但將原本嚴肅的學術資訊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漫畫,更創造出獨具臺灣歷史、民俗、生態等,題材堪稱前所未見的作品,如左萱《神之鄉》、張季雅《異人茶跡》、韋蘺若明《送葬協奏曲》、常勝《閻鐵花》等紛紛售出海外版權,甚至改編為人氣電視劇的代表性IP,且逐漸培養出一批全新的臺漫讀者。而國家亦積極帶領漫畫作品參與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等大型展會,作品在海外不斷受到肯定,臺漫正逐漸步向全世界,藉由好故事讓世界認識臺灣。

 

臺漫的歷史顛沛流離且備受打壓,卻從未斷絕創作的薪火,反倒在廢土中綻放美麗的花朵,恰恰反映了臺灣人打不死、不退縮的硬頸精神。國漫館的成立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下一個起點,讓我們一同打開作畫精美、品質優良的21世紀臺灣漫畫,在最熟悉也最熱愛的這片土地尋獲專屬於我們的感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齊安(Heero) 的頭像
    喬齊安(Heero)

    新聞人Heero的推理、小說、運動、影劇評論部落格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