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露易絲‧凱莉《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  

(評分:7.5)

 

原名:Mary Louise Kelly《The Bullet》(2015)

 

劇情發展完全超乎預期!Amazon讀者★★★★☆(4顆半星)好評不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但不僅僅是他們不想讓你知道的事,

而是「關於你」的事,

他們希望你永遠不會知道……

  

凱洛琳的人生在一夕之間幡然改變。她舉起手摸了一下脖子後方,醫師驚訝的聲音依然在耳畔回響:怎麼會有顆子彈卡在妳的脖子裡?!

在大學裡教授法國文學的凱洛琳,近來飽受手腕疼痛之苦,她去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沒想到竟發現脖子裡埋著一顆點三八子彈。凱洛琳的記憶中從未遭到槍擊,那這顆子彈究竟從何而來?

  

在凱洛琳不斷地追問下,她的父母終於吐露了驚人的真相:凱洛琳其實是他們領養的孩子,她的親生父母在她三歲時遭人殺害,兇手至今依然逍遙法外,而當時脖子中彈的小凱洛琳雖然奇蹟似地倖存下來,卻因為子彈太靠近神經和血管無法取出,只好一直留在她的身體裡。

  

深受衝擊的凱洛琳頓時陷入「自己是誰」的迷惘裡,為了找尋消失的過去,她重新回到了三歲前的老家亞特蘭大,並赫然發現,她脖子裡的那顆子彈,正是解開父母遇害真相的關鍵線索,而這也將是一場充滿危險的競賽:她必須在兇手找上她之前,先找出真正的兇手……

 

 

瑪麗.露易絲.凱莉這位作者的經歷可說是相當傲人,擁有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兩所頂級名校的雙學歷,爾後又擔任了CNN、BBC、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這些一流媒體的記者,走遍世界各地採訪。看到作者照片又是位標準的金髮藍眼美女,真可稱為新聞行業裡最叫同行稱羨的終極「人生勝利組」啊。離開第一線後提筆創作寫小說的記者作家數量也非常多,近期最著名的案例當然就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她們親眼見證過的重大事件、冷暖人生比一般人多得多,筆下創作的深度也勢必是讓讀者能夠抱持期待的。

 

我的父母兩人遭受近距離直接槍擊,同時死亡。布恩頭部中彈,莎蒂羅珊心臟中槍。是謀殺,我的親生父母在一九七九年秋天遭人謀害,雙雙得年二十六歲。兩人的屍體在自家廚房被發現,而他們的白磚房屋座落在一個名為巴克海德地區的可愛街道上。我跟他們待在一起,也受到槍擊。脖子中彈,瀕臨死亡。警方破門而入時,發現我躺在廚房地板上,嘴唇發青、氣若游絲。經過緊急送醫、輸血與縫合後,我奇蹟似地復元了。但是,這個案子始終未破,兇手仍逍遙法外。很少孩子會記得四歲以前的事,即使記得,也常常不是真實的記憶。

 

凱洛琳,妳當時受到喬治亞州的保護性監護。妳的資料──那些東西──任何一切都不公開。因為罪案調查,我們一直未獲准與妳的外科醫師面談。或許,在我們簽屬收養文件時,他們評估那顆子彈不會對妳的健康造成迫切威脅,所以我們也用不著知道。而之後──我不知道,或許,當喬治亞州把妳的檔案移交給華盛頓特區時,就疏忽了這個資料。

 

不過,這本作品的敘事、節奏,倒真是顛覆了我一開始的想像。《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裡最強的一塊是「娛樂性」和著力營造的「意外感」,相反地在小說文體的其他部分上不太要求,更別說是難懂的文學深度一類的。說白點,本作就是一位新聞界相貌端正亮麗的女主播卻寫下了橫衝直撞、有點無厘頭的「爽片」,感覺有點不太搭就是了XD 因為這個故事以推理、犯罪、懸疑為主,出場角色也不多,並不至於「暴衝」到讓讀者無法想像的地步,但那種在有限空間裡峰迴路轉、疾飆急煞的荒謬刺激感,倒也是足夠讓讀者留下一定深刻的印象,這本故事非常合適改編成電影,還真有些女版李查德的味道,或許也是出了多本李查德的皇冠看中、選擇出版的一個原因。(電影化後的帶動銷售)本作是凱莉的第二本小說,還真有些好奇,她的第一部作品《匿名消息》是否也是相同類型的故事。

 

爸媽是我這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他們對我一舉一動了然於心,我原本也以為反之亦然。現在我感覺到一種位移,一種龜裂,一種靈魂的脫離。你以為了解陪你一起長大的人?你相信他們陪伴了你一生,你熟悉他們的聲音、雙手的線條,還有怎麼讓他們笑。你懂他們的心。但結果發現,你不懂他們的想法,不是真的了解,不是完全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不僅僅是他們不想讓你知道的事,而是關於你的事,那是他們希望你永遠不會知道的事。你可以跟別人分享你的家,分享人生中所有的瑣事、蠢事──而且你永遠不會懷疑。

你以為了解他們。

然後,到了三十七歲,你終於長大了。

  

臺灣推理迷應該也都很清楚,近年來因《控制》、《別相信任何人》的風行,歐美的推理小說「家庭懸疑」大行其道,以各式各樣的「變形」模式發展出不同新型態作品。好比數個月前同為皇冠出版,加入「法庭派」特徵的湯瑪斯.H.庫克《審判》,而《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則是以好萊塢式的動作戲、愛情戲為主,各擅勝場。雖然家庭懸疑已經出到讓人膩了,但持續地觀察作家們能夠發展出何種新意,自然也是一大樂事。(說到這,作者的好萊塢式選擇,自然就是比起《審判》深度差之不少的原因)。然而這類作品,無論之後怎麼發展,都肯定地會由這樣的設定開頭:「妳最親密的家人,能夠信任嗎?」是的,就像黃金時代古典推理以降,一個封閉的貴族空間:書房、花園或者鄉村一隅搭配著一具屍體;這個萬用的開頭已轉化為對家人的背叛、質疑。現代社會因人與人間的關係疏離,友好的鄉村聚落已很罕見,最緊密的社會結構就存在於家庭、學校之中,因此「校園推理」類永不退燒,而以探究家庭本質、成員核心的「家庭系」作品則越來越多,也出現大量影劇,如今年我相當推薦的日劇《我的危險妻》。妳覺得最熟悉的人、最放心的人、最信任的人,其實背後藏著妳從未發現的秘密……這儼然成為21世紀的懸疑小說「王道」之開端。

 

我總是反覆思考各種選擇好幾星期,最後才決定採取行動。這是我天生的習性,也是我的動作模式:緩慢、有條不紊,有如在深水中移動的舞者。我想就是這個原因促使我從事研究數百年前的文學,我喜歡普魯斯特花了三十頁的篇幅描寫主角在床上輾轉反側才終於睡著,這是他大師之作《追憶似水年華》精彩紛呈的情節。普魯斯特又再寫了六部,才結束整個作品,這是動人的巨作。相較之下,當代文學感覺太過狂熱。

 

故事女主角凱洛琳.凱薰是位褐髮美女,37歲不算年輕,但是亞特蘭大的喬治城大學教授,專攻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作品,每年還可以前往巴黎研究。對的她就是位戴著眼鏡的氣質學者,終日往返學校的生活愜意卻也枯燥古板,然而,從故事的第一章起她的人生就遭受了巨大的顛覆。本來只是手腕疼痛而去照MRI,但檢查結果卻是她的脖子裡卡了一顆子彈!凱薰可從沒動過手術、從沒中過槍,文學少女與手槍本就八竿子打不著關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告訴家人後,又得到了不可置信的情報。這可不是童年和兩位哥哥玩耍時他們不小心搞出來的低級惡作劇,而是來自一椿真實血案的受害者!凱薰的親生父母在26歲的年紀即在家裡遭到暴徒攻擊槍殺,連3歲的她也是受害者,僥倖撿回一命,卻沒有檢查出來脖子裡卡了一顆子彈,她就這樣與差點殺掉她的凶器共存了三十多年,現在收養的父母也從未告訴她這件事情。畢竟,誰希望得知如此沉重的情報對吧。

 

三年前,這個人走進莫斯科一家心臟科診所,他已八十五歲了,需要治療心臟疾病。醫師察覺到奇怪的狀況,於是問了他,病人透露他三歲時,哥哥不小心拿手槍打到他。他的臨床診療與X光攝影都未顯示神經受損的跡象。他是一名成功的工程師,贏過蘇維埃國家獎項。但是,卻一直在脖子卡著子彈的情況下到處活動了,八十二年。

 

我把子彈倒在我們之間的桌面。又醜又暗、不成形狀的一坨東西,即使肉眼都看得出有明顯刮痕與凹痕。它意想不到的嬌小,卻造成了如此多的痛苦與悲傷。

 

設定看起來有點荒謬,但大千世界還真無奇不有,作者舉出了現實中發生的案例,在俄羅斯,真的有科學家與脖子內的子彈共存了八十多年。那麼凱薰的三十多年應該只是算小巫見大巫了吧XD 把一顆子彈留在身體當然還是不好的,會造成慢性鉛中毒等症狀,於是凱薰動手術取出子彈,這顆子彈會成為當初父母親之死懸案未解的一項新出土證據,而她也做了一般人會做的事情──決心去尋找親身父母的資料,見見他們的親朋好友、認識認識生前的他們、了解自己原本的出生地與另一個人生。然而,這時的凱薰也沒發現到,這顆子彈除了可能揭開懸案真相,會先招來的,反而是當年犯下殘酷血案卻始終逍遙法外的那個兇手……絕對不會有兇手肯在三十多年的安逸生活後前功盡棄,於是凱薰的生命也將再次壟罩在危險中……她也即將展開一場超乎想像的大冒險。從熱愛讀現代人根本看不下去的文學經典《追憶似水年華》女文青變身為「神力女超人」......超跳TONE的。

 

記住,警方會控制他們想要釋出的資訊,因為報紙上的報導有可能會驚動兇手,所以情況就是這樣,記者通常會知道比可以上報的更多內情。而且看看這個日期──一九七九年,當時他們大概一個月要處理二十多件兇殺案,亞特蘭大可是美國的謀殺案之都!妳一定記得亞特蘭大孩童兇殺案,不斷有孩子的屍體出現在森林與河流。非常可怕。孩童兇殺案發生在同年,是全國頭條,調查人員可能會專注在身上,或許妳父母的案子就這樣被洗掉了。

 

「當妳在執法單位跟我工作一樣久後,就會學著忘記大部分見到的惡行;學著把它留在警局,把它屏除在腦海之外,這是唯一可以讓自己早上繼續起身的方法。但是有些案子──我們還是會把它放在這裡。」畢士禮的手按向他的心窩。

 

雖說故事劇情本身是有點超乎尋常的,但在背景設定中瑪麗‧露易絲‧凱莉也算是足夠用心,為什麼故事地點在亞特蘭大?除了作者的爸媽第一棟房子就在那裏(也設定為書中血案的地點),或許也跟亞特蘭大史有著不少關聯。藉由退休警探畢士禮之口,我們得知一九八零年代以前的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有嚴重的治安問題,甚至被稱為謀殺案之都,而他故事中提到,干擾了凱薰父母血案查案進度的重大全國性事件,那起孩童兇殺案也是貨真價實發生過的。確實人性如此,在有更殘酷更嚴重的問題發生時,相對比較中沒那麼殘酷的事件就會特別容易被淡化,凱莉可說為了故事懸案設定的可信度是下足功夫。至於推理迷們當然也要一起來簡單認識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Atlanta Child Murders)。70年代晚期,隨著可口可樂、三角洲航空公司等大公司建立,亞特蘭大城的經濟空前繁榮,隨著工作機會大增,城裡也有大量的黑人人口遷入,甚至數量超越白人。但在經濟發展時依舊存在著貧富不均、工人階級生活困苦的現象,於是犯罪率開始上漲,亞特蘭大反而成為全美最危險的城市。1979~1982年間,有一名以上的兇手專以小孩為攻擊目標,黑人攝影師韋恩.威廉斯在這段時間殺害了約29位孩童與兩位成年男子,他不但是罕見的黑人連續殺人魔(大部分都是白人男性),動機是擁有戀童癖而不斷以小孩為目標,能夠殺害如此多小孩才被逮捕判刑(而且是無期徒刑、不是死刑!)也可見得當時亞特蘭大治安有多混亂、警力有多無助,絕對是美國治安上該羞愧的黑暗時期。

 

「她似乎就是克制不了。她太習慣身邊有男人嗡嗡打轉,就像蒼蠅被蜜蜂吸引一樣。我們四人──就是瑞克跟我,還有妳爸媽,我們會一起參加派對,她會不斷跳舞、調情,說個不停。除非屋內的每一個男人在當晚結束前,都多少有一點愛上她,否則她不會覺得快樂。郝思嘉根本比不上妳媽媽,我告訴妳。她似乎把它當遊戲,她似乎認為外遇是一個了不起的有趣遊戲,似乎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而且會傷害別人。」

 

而亞特蘭大當時因貧富問題造就嚴重犯罪,大多發生在貧困階級,但凱薰的父母卻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受害者,從書中出場角色推斷,也將是一場上流社會內的犯罪──可說是顛覆了美國人對亞特蘭大史的刻版印象吧。除了混亂的治安,亞特蘭大內的權貴階級可也是衝漫著暗潮洶湧的內鬥。不過,回顧正史後,我也覺得《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顯得有點兒脫離現實吧,沒有適當更表現出亞特蘭大的亂,所以與有一定認知的人來說會有所誤差,有點像是貴族餐桌上的高談闊論,在經濟差黑人生活困苦時,你們這些白人還在搞這些不知所謂的東西(直到本書最後看到動機後應更有感),可能我也已經對社會派的故事設定深入骨子了,所以對這部講求娛樂性的作品始終感到有些可惜,對女主原本對親生母親抱有的幻想破滅(噢原來是個花癡蕩婦啊)感到有點可笑,尤其是這些段落出自理當對社會現實很了解的記者作家筆下……是不是應該更去表現出些我們讀者所不知道的當地議題呢?而不只是故事中女主角自嘲的「變身古墓奇兵女主角」爽殺爽愛。畢竟也年紀比較增長一點了,還是會想看到更多故事結束後、仍舊有些東西是遺留在心房,揮之不去的餘韻。

 

歐布尚夫人看完了P.D.詹姆絲與伊恩‧蘭欽所寫的每一本著作,還有李查德整套傑克‧李奇系列。老天,真是太棒了。喬治城大學法文系主任──十七世紀劇作家莫里哀與拉辛的權威──偷偷沉迷於這些描述一個陽剛味十足的前軍中警察的精彩小說,我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換取在教職員休息室透露這個話題的機會。

 

其實可能從女主角系上嚴肅的氣質主任家中藏書就悄悄地洩漏了這秘密,如果連十七世紀的巴黎劇作家權威都會沉迷於李查德,那麼作者本身這位看遍現實殘酷的大記者,想從帥勁十足的前憲兵私探冒險中喘口氣、享受新鮮感與束縛也是很合邏輯的。也或許凱莉本人真的就這麼打算,為女性同胞寫一個性轉傑克李奇,賦予戲劇化的背景。穿越系的故事也盛行很多年,擺脫現實世界中的枷鎖與無趣的日復一日,突然來到異世界擁有特殊能力、大殺四方的設定,會被新瓶裝舊酒地持續被衍伸運用下去。《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就是這麼做,當殺害父母的那個殘酷兇手魔掌襲來,女孩們怎能坐以待斃,當然是要想盡辦法掙扎、逃脫、適時反擊!我相信,凱薰是過了平淡的半生,然而無論是哪個人,都還是會在心中抱持著來場冒險的熱情。所以拋下眼鏡與書本,拿起手槍開著車子橫衝直撞,與自己原本不喜歡的類型的男人激情交纏,做出各種教授不該有的魯莽舉動,例如主動踏入那個可能是兇手的人的家裡,就人性上依舊是合理、可預測的,也是讓讀者看個痛快,很能夠打發時間的。(不過,這故事好像就跟P.D.詹姆絲與伊恩‧蘭欽兩位大師扯不上什麼關聯了XD)

 

我想像過這種時刻,每個獨居女子必定都懷有秘密的深夜恐懼。在我的噩夢中,這種衝突總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展開。總是像希區考克的電影,顆粒粗大。而我身型纖細、儀態神似英格麗褒曼,腰際蝴蝶結繫住我的及地白緞晨簍。某種感覺──不是特定聲響,而是一種難以形容卻迫切的威脅感──讓我從床上驚醒。

 

在喬治亞買槍,不用等待期。

也不需要取得武器許可證,可以隨意晃進店裡,選擇想要的槍,十五分鐘後就用塑膠袋把槍帶走。

不過,還是有個隱藏的難題:必須擁有喬治亞的身分證,販售槍枝的商店不會賣給亮出外州證件的人。現在替別人買槍是重罪,他們會在結帳時進行背景確認。問是不是非法移民,是不是有案底,是不是替別人買槍。

 

結論,《在我脖子裡的那顆子彈》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評價4.5顆星,在READBOOKS上有3.6星,絕對屬於水準之作,我想是不少女性讀者看了會覺得喜歡、滿意的。當然故事本身是夠多轉折,只是有些說服力不足、也有點草率,若以推理小說的嚴謹度來審視則顯得仍須加強。但「最後一個」關於兇手的轉折,就意外性與完整度都是OK的、沒問題的,很中規中矩也合理的收場。只是若在論及整體的暴走幅度、作者自己前言說的暴力程度,劇情中想表現出的峰迴路轉感,還是喬.施瑞柏《瘋狂畢舞夜》這部作品是更優異、動機也更深刻打動人心的。期待作者之後能夠有更細密刻劃人性、不單只是爽片類型的小說產出。主角凱薰實在太過容易就解決一切困擾,還能夠不用負擔什麼代價呢,現實實在沒這麼簡單……還有,故事中帶到的喬治亞州槍枝如此隨便就能流通的問題,到底美國甚麼時候才有可能改進法令限制呢,實在是太可怕了。亞特蘭大的治安敗壞,槍枝肯定就是重大問題之一啊!可惜歐巴馬做不到的,川普應該在這一塊更不可能去做吧。(嘆)

 

巴爾札克一八三四年寫道:「巴黎是一個真正的海洋,就算測量它,也永遠不知其深度。」他寫說:「可以走遍巴黎,但總是有另一片荒地。」他的真正用語是un lieu vierge,指的是一個空白或從未到過的地方。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至少是沒有自身的過去歷史,一個可以佯裝不同身分的地方。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