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勒卡雷《死亡預約》  

(評分:7.5)

 

原名:《Call for the Dead》(1961)

 

執行這項工作時,他感到五味雜陳,難以調適。

他必須從他所學、在超然的位子上評估一個人的「情報員潛能」。

他的這一部分無情而殘酷——在他的生意裡,史邁利扮演的角色是國際傭兵,

不講道德,無關動機,只求滿足私慾。

 

甫出場,勒卡雷筆下這個全球知名的人物,史邁利,就已經步入中年了。他看起來不像○○七或傑森‧包恩,他只鍾情於美麗的妻子安,唯一的興趣是研究冷僻的十七世紀德國詩作。但在大戰期間的地下工作、為組織挑選合適的間諜,加上他自身極佳的智力,有些任務——比方內部調查——唯有喬治‧史邁利足以勝任。

 

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約談工作,約談後的結論也並無可議之處,史邁利的約談對象亞瑟‧芬南卻在隔周自戕身亡,並留下激烈的指控信。拜訪芬南遺孀的那天,史邁利接到被害人前一天預約的晨呼電話;決心自殺的人,為何要預約隔日的電話通知?這樁自戕案果真如表面上單純,只是為求清白的激烈手段?

史邁利不這麼想。

 

若說詹姆士.龐德是談到情報員、間諜時世人第一個會想起的人,那麼談到「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90%就會是愛書人、推理迷的那個答案。這位出生於1931年,現齡近83歲的英格蘭小說家直到去年都還在出書,筆力之雄健堪稱為傳奇中的傳奇。筆下名作也大多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上映,對於當代影響深遠。這一次正好伴隨勒卡雷的2013新作《脆弱的真相》代理出版,木馬文化也將大師的處女作《死亡預約》改版製作上市。這兩本書的著作完成時間竟已相差52年,想想實在不可思議。

 

《死亡預約》木馬曾以《召喚死者》的不同書名於2007年出版過,目前已絕版。重新出版也確實為推理迷之福,因為本作實際上為懸疑推理小說,勒卡雷的出道前兩作都是這個類型,是直到第三部作品,大放光采的《冷戰諜魂》(A Spy Came in From Cold)才就此確立出「間諜小說」門派大家的地位。若與新作《脆弱的真相》同時閱讀比較,也著實能挖掘出不少樂趣。這次木馬的出版方針是很值得肯定的!

 

或許因為年歲漸增,他再也無法以開車平息憂心。現在需要更加激烈的手段:他有時甚至想像走過一座歐洲城市──記錄下路過的店家與建築,例如假想人在瑞士伯恩,從蒙斯特大教堂走到大學。盡管進行如此費力的大腦運動,眼前的時光仍陰魂不散,不時入侵他的想像世界,驅走他的白日夢。奪走心中寧靜的人是安;曾讓眼前時光如此重要的人是安,也是安教導他養成看重現實的習慣。而她一走,一切化為烏有。

 

《死亡預約》的第一章便是開宗明義的主角介紹,喬治.史邁利與我上一篇《獨角戲》書評才寫過的詹姆士.龐德,就外貌來看完全是徹底的對比。史邁利粗短、肥胖,與社交名媛安.瑟孔姆的婚姻被世人批評為「美女與野獸」,他只是隻灌滿西南風的牛蛙等等取笑...然而,出身於牛津學院,畢生研究德國文學的史邁利被國家吸收成為情報官,他是能處理公文並將部屬的聰明才智與笨重的官僚機器加以整合的男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家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也正因為他擁有讀書人的札實背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那種獨有的文人愁緒、浪漫情懷融入於他的自述、想法之中,別具味道,卻也因此讀來更為辛苦些,要花上點時間品味。

 

薩謬爾.芬南。新世界與舊世界的綜合體。道地猶太人,具文化休養,大都市人,具有主見,工作勤奮,洞察力強。是當代之子;備受迫害,被迫從第二故鄉德國流亡至英國的大學。他仗勢個人學識,克服了劣勢與偏見,最後進入外交部服務。這項成就非凡,靠的只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因此為人稍嫌驕矜,不太願苟同於較平庸的人做出的決策,誰又能怪他?

 

「芬南24年前就讀牛津時進過共產黨,最近升官後讓他能接觸到高度機密資料。某個愛搬弄是非的人寫來匿名信,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追查下去。調查本案時他陷入憂鬱症,逼得他自殺。」

 

這一次史邁利捲入的是另一位優秀官員芬南的自殺事件,芬南被匿名信檢舉是間諜,史邁利因而與他會面訪談調查,然而在會面時表現正常的芬南回家後卻「飲彈自盡」,是畏罪自殺、或是被其他間諜給處理掉嗎?史邁利越深入調查,就越發現此案並不如表面看來單純。疑點越來越多,尤其是芬南死前卻去預約了隔天早上八點半的總機晨呼,這與平常芬南起床的時間都不相同,這項「死亡預約」存在著甚麼樣的秘密呢?

 

再看看芬南,眾多寶貴情報垂手可得,為何專挑無關痛癢的情報給主子,這又算哪門子的間諜?也許是改變心意了?是開始優柔寡斷嗎?如果是這樣,他為何又不向妻子表明?畢竟妻子對他犯的罪過於心難安。

 

在第一本作品中,勒卡雷寫作的方式相當中規中矩,以史邁利條列式的思考方式,一一將芬南命案的疑點提供給讀者推理。芬南本人鮮少使用打字機,但卻用打字機完成遺書;史邁利並在命案後才發現芬南有寄信給他吃一頓午餐要談事情…等等。這起命案又牽扯出另一椿司卡俄凶殺案,揮之不去的間諜陰影愈發沉重。史邁利更因此發現要與過去的情報員徒弟狄特.弗萊進行交鋒。

 

東德情報員有一套寄件送件的方式,跟蘇聯的模式類似。比方說從不在約定地點等人,從不在約定時間出現,而是提早二十分鐘;打暗號。動用所有平常用得到的把戲,往低機密等級的情報貼金。他們也會亂取代號。信差可能有必要聯絡三四個情報員,指揮可能負責多達十五個情報員。但他們從不自己取代號。情報員會自選一個代號,選一個喜歡的名稱,由指揮採用。

 

我們會搭同一班火車,在走道交換公事包。或是帶著包裹去戲院,然後交換寄物間的號碼牌。

 

由於史邁利過往身為情報員歷經二戰,因此對於各項間諜手法也頗有理解。在這場間諜對間諜的調查行動中,正因他本身擁有這方面專長,而得以更早看破出對方的行動與意圖。閱讀這段歷史時,讀者也對戰爭時期的諜戰手段有了更多認識。原來過去的手法還滿陽春的嘛…!雖然本作在間諜小說的層面上並不顯得特別突出,卻也已經充分展現這種類型小說的內涵。比較可惜的,大概是限於史邁利已然年華老去喪失打鬥身手(或者說本來就沒有…XD),面對職業殺手等級的硬漢諜報員,只能挨打住院、還差點翹辮子,沒辦法像現代好萊塢電影一樣熱戰一場XD 稍嫌失去了些刺激感與爽快感。不過,可以理解勒卡雷自己有自己的創作意圖。

 

那種神態潛藏目光裡,屬於年輕殺手,帶有全然否定的意味。不是野獸的眼神,也不是狂漢野蠻冷笑的表情。這種神態出自超絕效率,千錘百鍊後證實無誤。這種神態不僅歷經過戰爭的洗禮。而目睹人類戰死沙場,固然能磨練出洗鍊事故的神態,但更加重要的是這種神態帶有職業殺手心中那份深信個人高高在上的信念。

 

整體而言,《死亡預約》作為一本處女作的表現各方面來說都是及格的,也不見初出茅廬之生澀。推理小說的成分更多於間諜小說,但兩者間融合得也算是恰到好處。既是間諜的故事、也是警察的故事(孟鐸爾這位救了史邁利一命的警察表現真的很搶眼)。推理部分伏筆恰當、疑點清楚,更具備了簡單卻極有穿透力的真相,相信推理迷們能從這本作品得到一定的收穫。而「動機」此點,更是刻劃出間諜小說的內涵。不為自己的私慾或私仇,為了國家、為了理想而殺人的犯罪者,或許我們很難徹底去否認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認為這是為了更美好的社會、更進步的未來所必需的犧牲。必要時,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見到書中幾位真兇之所以擔任間諜的動機,有的虛無、有的華麗,卻都能夠深刻地打入讀者心中,理解這是當時所不得不存在的時代之眼淚。

 

史邁利擁有的東西中,除了錢之外已無法給安──錢以外的東西,安早已悉數帶走。她帶走了史邁利的勇氣、愛情、同情心,快快活活地隨著小珠寶盒帶走,偶爾古巴午後艷陽下的時光難以消磨時,拿出來把玩一下,也許在她最新的男友眼前吊耍一番,甚至與前後任男友送的類似玩意比較看看。

 

喬治.史邁利也不像龐德在每一集中都能夠與不同的美女享受床笫之樂,他唯一的真愛只有在第一章中就已經拋棄他與古巴賽車手私奔的社交名媛安,無論他身在何處、做著甚麼,都還是會思念著這個曾經深愛著他的美豔妻子。未來是否還會與安有更多交集,我頗為期待。他漫步於自我思想與倫敦街頭的真空環境時,除了進入類哲學的世界,也結合了冷硬派偵探的孤寂身影,讓作品的風格更為動人。介於經典文學與通俗小說之間的領域,這正是約翰.勒卡雷為人所稱道的,成功將間諜小說帶到另一個高度的特質與成就。現在還不晚,在進入「間諜頭子」筆下最著名的「史邁利三部曲」:《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榮譽學生》、《史邁利的人馬》之前,先從這本《死亡預約》認識這一切,是個最合適的選擇。

 

 

PS:感謝木馬文化張小姐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齊安(Heero) 的頭像
    喬齊安(Heero)

    新聞人Heero的推理、小說、運動、影劇評論部落格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