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於台灣人最經典的《推理》雜誌由創辦人林佛兒先生遺孀李若鶯女士,獨家授權社團法人「台灣犯罪作家聯會」復刊發行,復刊號第283期於2024年6月份出版,2025年一月份起更將轉為月刊發行。在犯聯執行主席既晴與祕書長洪敘銘主編的努力下,紙本刊物與電子書同步發行,無論是哪一種載體的讀者都可以蒐藏閱讀,為台灣類型小說史再寫下一筆動人傳奇。
身為犯聯創立初始成員之一的我,也很榮幸一同在這份從1984年出版至2008年,承載了24年重量的偉大刊物中執筆一部分評論與專欄。在這邊也分享在這本復刊號中我執筆的文章,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犯罪推理迷前來閱讀這本雜誌,出版業式微,紙本出版不易,許多經典雜誌紛紛收刊,出一期是一期,買一本是一本。若是有志於樂見台灣犯罪推理文學成長茁壯的您,每一份購買的支持、每一篇好評的分享,對於耕耘台灣犯罪推理文學的人們就是最大的幫助。
《推理》雜誌復刊號目次,在小說部分,獨家刊出的本土短篇推理小說新作,以及經典翻譯作品,本期收錄了鼎鼎大名的柯南道爾鮮為人知的早期作品,珍貴無比。在譯作《艋舺謀殺事件》中盡展對日治時期作品研究功力的既晴,也帶來了飯岡秀三在日治時期留下的台灣犯罪故事,可看性滿點。
採訪報導同樣厲害,文化與歷史息息相關,本次兩大主題特輯、余心樂專輯,都為相距16年的時代傳承帶來重要作用。另外主編精心增添了豐富的單元,包含影劇評介的「另眼看劇」、真實罪案的「犯罪實案現場」,和囊括漫畫與電玩遊戲領域的「漫畫偵探」與「遊戲開始」,從各種娛樂面相一塊來推薦犯罪推理的娛樂魅力。
主題特輯:召喚三代本土作家的時空記憶,本篇由洪敘銘進行訪談,我在旁作文字紀錄與統整。
另眼看劇:本次我推薦的是Netflix上的人氣紀錄片,美國最具知名度的連環殺手泰德邦迪訪談錄。
最後附上應洪敘銘主編之邀,為復刊號執筆的所挑選的前輩作家傑作書評,放在「本期動態」的專題中。曾在《推理》雜誌中發表過不少作品的魯子青小說著實頗具獨到之處,除了有閱讀上的樂趣,也很具考究價值,在此分享給大家。
人性貪嗔痴,杏壇怪現狀。──評魯子青《作家之死》
文/喬齊安
「我就是這樣一位卑鄙的大學教授。我常想我人性中的惡絕不會輸給一般的市井無賴,只不過我的心機與手段都很文明罷了。」
──魯子青〈公聽會的自白〉(2004)
數年前在某次聚會中,討論到對自己創作產生影響的前輩作家這個議題時,筆者從友人李柏青老師的口中聽到了「魯子青」這個名字,也因此惦記在心中,想著有空時一定要來拜讀這位在《推理》雜誌上發表過多篇作品的前輩作品。本次適逢《推理》雜誌的復刊號盛會便是個最好的時機,筆者便以藏書:台南縣政府發行的「南瀛作家作品集」《作家之死》,來概略介紹、分析魯子青這位作家。
魯子青出生自1957年,在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美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回國後於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擔任專任教授,學術專業是英美文學與文化社會學。他熱愛本土創作且作品備受肯定,曾獲府城文學獎、南瀛文學獎、浯島文學獎及各項文學補助。首度在《推理》雜誌亮相是在2002年8月號第214期,而他是在2004年推出了第一本作品集《魯子青短篇小說集》,也就是說其創作生涯初期就在《推理》雜誌上持續筆耕。
本書《作家之死》出版於2007年,是魯子青的第四本單行本。裡頭收錄七篇短篇作品,包含原刊登於《推理》雜誌第252期(2005.10)的〈杏壇芬芳錄〉與第255期(2006.1)的〈作家之死〉。其餘作品則是刊登在台灣時報副刊的〈髮辮奇緣〉(2003.2)、〈公聽會的自白〉(2004.1);台灣文藝雙月刊的〈我臨終的告白〉(2001)與〈儒林記事〉(2003)、台灣E文藝季刊的〈微笑的靶圈女郎〉(2002)。並不是每一篇作品都有明確的犯罪元素,但創作特徵鮮明且敘事栩栩如生,其中最令筆者驚豔的,便是他對於學術界生態的驚悚描寫。
〈公聽會的自白〉、〈儒林記事〉與〈杏壇芬芳錄〉便皆屬於魯子青「學界犯罪小說」的精彩作品。論文造假這類學術界醜聞在台灣政壇屢見不鮮,也反映出政學界掛勾的陰暗面。這一類寫實、敏感的議題,在筆者所見之本格復興世代後的本土犯罪推理作品裡是幾無蹤跡。一方面是謎題設計不易,另外作者如果欠缺相關知識,也很難刻劃到位。筆者曾於鹽分地帶雙月刊(2023.11)的專文中指出,IP改編時代「職人劇」崛起,具有專業背景的作家充分發揮優勢,作品炙手可熱。而魯子青長年服務於學界,便把握其經歷,將其浮沉杏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說故事的手法轉化,呈現出人性醜惡的百態。
〈儒林記事〉與〈杏壇芬芳錄〉的主角都是衣冠楚楚的為人師表,私底下卻為了爭權奪利而幹盡骯髒事。前者是待退的老系主任廖正德,在最後一次主持系主任改選的會議上被後進羞辱,他在故事中回首自己呼風喚雨的前半生,更不甘心就此黯然退場,處心積慮想扭轉眾叛親離的結局;後者蕭淑敏距離取得博士學位、當上系主任大位只差一步,卻接連遭遇麻煩,包含前夫來信投訴學校其論文是由他捉刀完成……此屬事實,那她該如何穩住大局保住學位?
以壞人為主角,描述他/她以高明又卑鄙的手段剷除眼前的障礙,享受金錢與權力的快感,美國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系列與日本的松本清張「惡女三部曲」都是很成功的前例。他/她們遊走於鋼索上肆意行惡,走錯一步即萬劫不復的發展糾結著讀者的心。魯子青的犯罪小說也盡展此特色,他擅於使用回憶戲,在攤開過去幹下的醜事時刻劃出角色的險惡,尤其是蘊含其中的強烈諷刺性。
(因轉載篇幅有限,剩下的一半內容就再麻煩大家從《推理》雜誌復刊號中觀賞了,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