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托迪《那些你不懂的》  

(評分:8.0)

 

原名:《More than you can say》(2011)

 

他自反恐戰爭落魄返鄉,

她因反恐戰爭逃亡倫敦,

他和她各自懷抱無法言喻的傷痛,

成為豪賭後的籌碼……

 

◎暢銷作《到葉門釣鮭魚》保羅‧托迪最後遺作之一

◎英國「波林傑.人人文庫.沃德豪斯獎」(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得主新作

◎英國亞馬遜四顆星評鑑

◎美國亞馬遜四顆半星評鑑

 

沒有人懂你受傷了,

直到遇見了有著同樣傷痕的她,

於是你再也忍不住……

 

一名從阿富汗反恐戰爭退役的英國士兵,因為酒肉朋友的一個賭局,在深夜迷霧中徒步從倫敦趕往百公里外的牛津。一路上,他不停思索為何自己的人生會如此失敗,退役後,不僅脾氣變幻無常,毀去各種人際關係,甚至也毀了與女友常相廝守的承諾,日漸沉浮於賭博與酒精之中……

漫漫長夜,他不知道自己將因為一起意外遇到一名來自阿富汗的女子,這名女子的背景將完全勾起他於戰場的那一段回憶,在發誓保護這名女子的同時,他也將踏上一段殘酷卻非比尋常的人生旅途……。

以詼諧荒誕筆法撰寫《到葉門釣鮭魚》這本暢銷小說的保羅‧托迪,在這個故事中,繼續他關心中東議題的角度,刻劃了在反恐戰爭中深深受傷的平凡人物,以及這些平凡人物心中面對傷害的偉大不凡。

 

 

P.149 「長官,我是說,一直殺掉你想要解放的人,怎麼能算是打贏了戰爭?」

 

在2013年逝世的英國大作家保羅.托迪,無論是他的人生或作品都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性。1946年的他是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文學高材生,卻投入了商場成為成功生意人,多年來毫無作品發表。直到退休後的六十歲時才重新開始寫作,2006年處女作《到葉門釣鮭魚》的成績驚天動地,不但得到大獎成為「文壇最老新秀」,還迅速賣出超~多國版權、並被拍為電影《飄洋過海,愛上妳》(2011),由「歐比王」伊旺.麥奎格與艾蜜莉.布朗主演,此片也獲得第70屆金球獎最佳音樂或喜劇片提名。(結果當年得獎的是《悲慘世界》)可以說保羅.托迪在第一本作品就已經達成許多作家一輩子夢寐以求的各項成就。

 

爾後保羅.托迪持續發表作品,平均能在一年就交出一本新作,但畢竟他還是太老了,最終只能留下八部作品。而以圖鑑、工具書、科幻類作品為主的貓頭鷹出版社當年開啟的小說書系,打頭陣首發力作正是暢銷且有口碑的《到葉門釣鮭魚》,也奠定了之後貓頭鷹持續穩定出版保羅.托迪的基礎,本作《那些你不懂的》是系列第五本書。由於我汗顏地尚未讀過其他本托迪大作,因此在這裡先引用黃國華老師對托迪風格、作品的簡介給大家:他擅長用輕描淡寫的方式書寫奇特的故事,如《到葉門釣鮭魚》是講述葉門的大公想要把英國的生活模式──釣鮭魚引進國土都是沙漠的葉門,《樓梯轉角的綠衣女子》用歌德式文風以及鬼魅氛圍敘述身陷平淡婚姻中的精神分裂患者,《波爾多夢魘》則是一位科技暴發戶藉由紅酒闖進了所謂的紙醉金迷的上流虛幻社會,《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則描述2007~2009年金融次級風暴下避險基金的卑劣、英國貧富不均的悲哀。從這些主題中都能看到,托迪對於整個社會的觀察是深刻且獨到的,他是社會觀察家更是極具幽默感的小說家,因而創造出一部部題材不落俗套內涵又能發人深省的力作。

 

P.27思索這些問題讓我的頭痛了起來,所以我決定做我遇到困境時最擅長的事──盯著天花板放空。我一向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還不知道狀況時,煩惱也沒用。

 

P.32過去兩年我當過一陣子餐廳老闆,然後當過「前」餐廳老闆;之後我的社經地位優雅地滑了一跤,我幹過酒保、夜總會接待員、酒吧保全,還有討債的,任君挑選。我做過的工作極少能撐過八到十二週,自從我們的餐廳倒掉以後,最成功的一個工作就是催收未付和過期的帳款。就算是那碗飯(實在算不上紳士的專業),我也捧不住,我對一兩個客戶使出了太有說服力的獨門絕招―我當時認為他們在嘲笑我的雇主。

 

第五作《那些你不懂的》跟上一本出版的《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竟然有著連結,前作雙主角之一的埃克.查伍德.陶伯特在本作的開場中也有出現,是33歲的主角理察.龔特習慣去賭錢負債的「外交聯誼社」裡的朋友的朋友,這兩人也有相似的經歷,都是剿滅賓拉登與塔利班的「阿富汗戰爭」之服役英國士兵,飽受創傷後退役,並都面臨了再就業困難的人生關卡。可以想像保羅.托迪對這個震撼世界的反恐戰爭問題相當關注,讓他前本書意猶未盡,而花了兩本書的篇幅來大力書寫。恐怖份子是現在全世界人人自危的嚴重無國界危機,作家如何去探討這個議題自然也成為本書中最大的焦點。而這本書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有著平均4.5顆星評價的好成績。

 

P.39 一陣沉默。我努力想搞懂現在的處境,如果我正在軍中寫報告給上級,我可能會寫:「上午八時三十分:遭大型車輛撞倒、隨後遭綁架。下午一時三十分:一身分不明之亞洲血統男子代表一名女子間接求婚,女子身分亦不明。」

 

P.52 喀罕先生憐愛地看著我們兩個。

「啊,年輕的戀人,」他說,「我好高興真主選上我,要我牽起你們的緣分。我看得出來你奇怪亞娣娜膚色偏白,龔特先生,我來解釋。她的家人來自阿富汗東北部的努里斯坦,那一帶你們稱作興都庫什。她屬於喀塔部落,傳說是亞歷山大大帝和希臘軍隊的後裔,他們東征印度途中,曾經穿過那一帶森林密布的山谷。她那一族的人金髮碧眼,在世界的這個角落十分少見。」

 

與托迪一貫的作品風格類似,《那些你不懂的》有一個無厘頭又搞笑的開頭,退役後人生過得渾渾噩噩的理察,在賭博與酒精中度日,某天他與俱樂部裡某位貴公子打了賭,在半夜徒步從牛津走到倫敦市中心、約一小時趕八公里的路程,於是匆匆穿著禮服直接上路。但他走到早上時卻被一台搭訕的汽車故意從背後撞到、並被綁架進入了一間不知名的大宅中。大宅主人、自稱「喀罕先生」的這個富有普什圖人竟然強迫他結婚,娶一位年輕貌美、來自阿富汗的白人少女亞娣娜為妻,更能拿到一大筆金錢。可想而知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這場婚姻背後肯定隱藏著販賣人口的陰謀。換作是讀者你會如何選擇?拿了大錢趕快閃人享福去、還是想辦法從這群與塔利班有掛勾的恐怖分子手中救出身不由己的美少女?

 

P.125 她自己也不想嫁給我吧,這樣說是客氣了,第一次見面時,她一副寧可割喉自盡的樣子,現在倒好像已經接受了暫時跟我困在一起,同甘共苦。

「同甘共苦」,不知道阿富汗的結婚儀式用不用這句話。由於我自己幾乎來者不拒的習慣,如今落得娶了一門親事,卻對這女孩一無所知,甚至毫無共同點。她當然長得漂亮好看,卻不是聊天的好對象,我們沒有共同的朋友,沒有共同的回憶。我見過她的國家,卻大多是坐在裝甲車裡往外看,因為那裡的居民有時會射殺你或想要炸死你。

 

既然我們這位潦倒男主角僅剩爛命一條,也有過真槍實彈打仗殺人的底子,即便再怎麼怕麻煩又懶惰,還是選擇了最「英雄」的那條路,想辦法帶著佳人逃難去。原本一點也不信任理察的亞娣娜,也慢慢對他解開心防,就此展開一段「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浪漫私奔劇……(當然這位現代羅密歐的魅力有段落差就是了XD)然而,托迪的故事卻絕非表面上看來如此簡單,在一連串「你抓不到我」、「哈哈我又抓到妳了」的你爭我奪戰中,英國警察局與政府情報單位也紛紛插手,既揭開「喀罕先生」幫塔利班洗錢的真面目、更讓理察慢慢發覺不敢置信的假婚姻幕後真相……相信在一切巨大黑幕攤開於陽光下時,許多讀者都會跟我一樣感到震驚又遺憾、過癮又傷感。

 

P.59 我們面對的任務比較特別,聯合國多國部隊的總部設在巴格達,但巴格達市和整個伊拉克中部都在美軍的控制之下,我們奉派去那裡支援「黑色特遣行動」―我國陸軍特種空勤隊和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的聯合特遣任務,目的是在巴格達街頭,還有幾乎半數的伊拉克中部大小城鎮,鎮壓層出不窮的暴力行動。我們的工作是提供外部警戒,掩護特遣隊做他們擅長的工作。

「隊本部設在『綠區』裡的一個營區,」我的指揮官在我們上機飛往巴格達之前告訴我,「但是軍需官現在沒有多的空間可以分配了,你的小隊要暫時住在附近的一棟大宅院裡,那裡有美國佬的PMC駐紮,叫做『綠園公司』。」(譯注:「綠區」是美軍在巴格達市中心的占領區,占地約十四.五平方公里。「綠園公司」疑為作者虛構,暗指美國的黑水公司。)

「PMC?」我問。那是二○○五年春天,這場戰爭的某些術語我還沒聽過。

民營傭兵公司。「他們負責提供特遣行動後勤服務,食物、住宿什麼的,我們如果需要掛當地車牌的車輛,他們也會提供。不過,給你們的命令會來自中隊指揮部,設在主營區的特遣行動總部裡;情報會透過我們的「聯合支援小組』送到中隊―「聯合支援小組』在貝爾發斯特的行動你可能還有印象。你們在那裡的角色是支援,負責掩護我們的陸軍特種空勤隊。」

我記得聯合支援小組,在我們到北愛爾蘭服役的時候就知道了,名字聽起來好像潦倒人士扶助團體,不過任務有點不同;他們在北愛的工作是訓練特務人員。我不知道他們怎麼會到巴格達來,也不知道他們的新任務是什麼,但他們在貝爾發斯特訓練過的特務並不是每一個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譯注:英國陸軍的祕密單位,曾負責收編被捕的北愛爾蘭共和軍作雙面間諜。)

 

P.143 。我們知道「綠園」的任務是在囚犯解送進一步訊問之前,先行過濾。我們從來不了解任務的全貌,不過看起來是終極的外包任務,似乎綠園存在的目的,是執行政府不能承認批准過、甚至連知情都不能認的工作。他們的工作在某人的國防預算書中一定只列了一行字,出現在「情報收集」或「安全工作」那一節,可是綠園團隊有時會開著老豐田車,去街上抓人回來「處理」,意思是問出他們知道的事。

 

由於理察的身分和作者想談的議題,本作中有不少段落是理察回憶那場阿富汗戰爭駐紮的大小事。近年披露越來越多事實(例如2010年的維基解密),證明自詡世界和平維護者的美軍在戰爭時殺害了太多無辜平民,到後來這場戰爭以幾被定調為「美國人自作自受(賓拉登可是他們培育出來的)又以911私仇將全世界拖下水的侵略戰爭」,不但阿富汗人對美軍深惡痛絕、美國也就此在國際形象大跌。而美國在戰爭製造的問題還包括法西斯式的「拷問」平民,他們採取的是不弄髒自己的手、出錢委託那些見不得光的地下公司,使用無所不用其極的兇殘手段逼迫政治犯、囚犯說出恐怖分子的秘密。這個議題正好在我前一本看的書,約金.桑德《暗夜裡的泳者》裡有著深刻清晰的描寫。正好也與《那些你不懂的》比較隱晦的手法相互輝映,從不同的角度來徹底剖析「虐待軍囚」這項罪惡。歐洲作家們不像美國作家,能夠站在更客觀的立場,這些年來無論有意無意「反美」,都用心地將自己調查的資料反映真實給社會大眾,你我可也絕不能掩耳盜鈴、仍舊為大美國主義洗腦呀。畢竟現在可是連好萊塢製造的大片《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都會探討戰爭必要性與是否控制性的反戰時代!

 

P.94 沒待過那裡的人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樣子,不知道腎上腺素飆高,不知道那種恐懼、那種不時突發、毫無道理的恐怖時刻,不知道那種亢奮。我那時活著,現在我感覺好像神遊太虛,或是半死不活。

 

P.95 「有過你檔案裡那些經歷的人,有時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現象,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我聽過,嗯,」我說。

「我們確實有一些設施,數量不多,專門治療特別嚴重的案例。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尋求幫助,需要的話。你不能申請保險理賠,你知道,這種疾病不在保障範圍內。」

我不知道,不過我點頭表示知道。

 

P.213 回程火車上我想著霍克中士,想著他為國家放棄了什麼。他放棄了我們大多數人所說的「人生」,過著視力不全而且重度殘障的日子,他後半輩子,了不起就是在駐防營地的後勤辦公室做做行政工作。我眼前有兩三份報紙可以打發時間,報上講的全是卻爾西足球隊新來的教練,政府和一個銀行家在吵架,名人死於癌症。還有一篇短文,還不到單一個專欄的篇幅,提到在巴格達的市場,有汽車炸彈炸死了六十個人。

那天的報紙上,再沒有其他隻字片語提到奪走霍克中士大半人生的那場戰爭,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在哪、長什麼樣,只在電視上瞥過幾眼岩石和砂地。沒有人知道我們入侵之前,那些人過什麼樣的生活,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日子怎麼過。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去那裡,有些人是不相信官方說法,大部分則是單純不理解。最近大眾開始注意到休假返家的士兵,媒體完整報導了幾場送葬遊行,地方小酒吧辦了幾次歡迎返鄉派對,但究竟有什麼意義?說到底,大多數人都覺得事不關己。這是一場製造了更多恐怖的反恐戰爭,而且大家早就忘了戰爭怎麼開始,編造了哪些謊言,又有哪些真相浮現。

 

而圍繞故事中的另一個主題就是軍人的心理創傷,我們常常只注意到那些為國捐軀的死亡數字,卻不去察覺那些在殘酷戰場上殺人、以及看到兄弟朋友慘死衝擊的男人們內心無法再痊癒的傷痕。他們不但再也無法踏上戰場,更可能已經失去了該怎麼當一個「平凡人」的本能。做甚麼事情都不對勁、永遠被殘肢血肉的人間煉獄所包圍著……理察就是這樣一個受害者,作者藉由理察的遭遇、對空中喃喃自語的疑問來對讀者丟出一個個嚴酷的大哉問:你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心理疾病國家根本不給軍人保險與保障嗎?你知道有許多身體傷殘的軍人回國後什麼工作都沒辦法做嗎?而最諷刺的是,正如同書中的描述,台灣的報章雜誌其實也跟英國一樣,報導的是些八卦緋聞而非世界另一端的反恐戰爭。我們只極為片面地理解要打倒恐怖分子,卻完全不瞭解那些人的心理、不瞭解那塊土地的人民、不瞭解戰爭的因果、也不瞭解到底為什麼非參加這場戰爭不可──因為去打仗的是我們繳稅供養的軍隊而不是我們自己,就連那些阿兵哥的父母們也無法完全明白這場戰爭在大義名號背後的涵義。當戰爭越拖越長、犧牲越來越慘烈時,反而被那些更即時發生的新聞給蓋了過去、慢慢地我們連他們還在浴血奮戰的現實都遺忘了……這聽起來沒道理?但偏偏正在發生著。

 

P.141 二○○四年秋,聯軍在伊拉克節節敗退,逐漸輸掉人人都說已經結束的戰爭。也不是沒有攻城掠地,只是守不住,聯軍被壓制在幾個不算真正安全的地點,巴斯拉的王宮,巴格達的國際區,和全國各地幾處要塞,但幾乎天天有迫擊砲和火箭砲落下。維護「和平」代價驚人,每個月有五億美元現鈔從巴格達機場運入伊拉克,用來支付傭兵公司和急速成長的私人軍隊,也用來賄賂政客和部族長老。努力的結果理應是一個安全和平的國家,朝向民主光明的未來前進,但努力無效。

每一週平民死亡人數緊跟著聯軍死傷人數穩定上升,二○○五年一月我抵達巴格達時,已經高達每月一千人;同年我離開時,聯軍和伊拉克盟軍帶給伊拉克人民好和平、好安全的生活,讓每個月平民死亡人數增加了兩倍,人民被殺害的速度比薩達姆.海珊過去做到的還要快,每個月死亡的平民幾乎跟北愛爾蘭動亂二十年一樣多。這還是伊拉克中部某一陣子湧入大批美軍、進行所謂「增兵計畫」之前的數字。

 

《那些你不懂的》花了許多篇幅描述英國大兵的滿心疑惑,他們應該是到阿富汗解放被恐怖統治的人民,卻偏偏被視為挑起戰亂的仇人,不斷遭遇到游擊部隊和自殺炸彈的攻擊──這肯定也是項許多生活富足的都市人所不知道的事實。托迪用數字告訴我們,聯合國的軍隊反而讓中東的人民死得更快、還有更多的窮苦人民選擇加入恐怖分子來對抗這些「不懷好意」的外來種。除了自己的同袍沒有朋友,放眼所及的黃皮膚可能都是敵人,搞不清楚為誰而戰?弄不明白為什麼而戰?阿富汗戰爭讓美國陷入比越戰還深的泥沼,不但無法根絕罪惡反而製造出更多源源不絕且意志堅定的恐怖份子,到今天回首起來直叫我們嘆息不已。托迪的文字很輕快直白,讀來超流暢且毫無負擔,然而故事裡蘊藏的這些真相可卻是沉重地叫人無法負荷……!

 

P.167 「為什麼英軍和美軍要來這麼貧窮的國家?伊拉克我懂,你們想要石油,但是阿富汗什麼都沒有,幾顆胡桃、幾隻山羊。」

這問題簡單,我們在一場又一場的簡報中聽過答案。

「我們去阿富汗,是因為蓋達組織炸了紐約世貿大樓,塔利班不把蓋達組織交給美國,我們才會去。」

「沒有任何一個阿富汗人去紐約炸掉任何東西……」

「這我就不知道了,」我聳肩。「他們說我們得去阻止塔利班種鴉片,還要剷除蓋達組織,還要鋪路蓋醫院,保障那個國家的民主發展。」

「塔利班以前從來不種鴉片,」亞娣娜說,「他們會懲罰種鴉片、用鴉片製毒的人。現在他們種起來了沒錯,但只是為了賺錢抵抗英國人和美國人。」

「我不知道你幹嘛幫他們說話,」我說︰「你說過塔利班想殺你。」

「對,但我還是不懂這些外國軍人在阿富汗幹嘛,他們去那裡保護不幫助人民卻貪污販毒的政客。救濟金到不了需要的人手裡,我在喀布爾的援助機構工作,我知道誰拿走英國人美國人送來的錢―不是窮人。你去有錢人住的敘爾普爾看看,你會看到救濟金都到哪去了,你會看到豪宅、武裝警衛、美國大轎車。新造的橋會塌,因為付了賄賂的錢以後工程費所剩無幾;學校和診所要不是沒有蓋,就是蓋得太差立刻坍倒,付了賄賂的錢以後,沒有錢給教師、沒有錢買書買藥。政客不阻止,他們的手不乾淨,每個人都知道。這就是為什麼塔利班可以一直募到新兵。」

「那塔利班到底要什麼?」

「塔利班想要五十年、一百年前的生活,他們夢想一段土地豐饒肥沃、沒有荒廢村莊、沒有外來入侵者的時光。或許過去從來沒有過這種日子也不一定。塔利班希望村里重建、果樹再植,希望田圃復耕,牧地清空地雷。他們希望人民棄絕西方生活方式。他們要的就是這樣。」

 

P.145 炸彈客喜歡陰天,低氣壓迫使爆炸的力量不直衝上天,而是往四周去,如此可以造成地面最大的傷害。

那場攻擊當場殺死了十六個人,還有很多人受傷。當天整座城市發生十次這種人體自殺炸彈攻擊。隔天晚上我們在特遣隊集合,出去搜捕組織攻擊的人。有三個目標,我們一個都沒找到,但是帶了幾個人回來讓綠園「處理」,看看能不能多掌握一些資訊。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知道營區內的其他活動。

這樣的工作,只幹幾天的話,會對你造成某些影響;過了幾週、幾個月,那些變化就找到路鑽進你裡面深處了。首先,也是最後,你得面對的是恐懼。恐懼永遠在,你得壓抑它,絕對不能表露出來,我們軍團不這樣做事,我們得到的教導是,我們誰都不怕,只該別人怕我們。

然而我們有些人還是害怕,我們有些人知道,如果放手讓恐懼進來,可能會比較長命,因為恐懼讓你保持敏銳警醒。而且有一種活著的感覺會隨著恐懼而來,非常強烈,彷彿毒品。要是有人說自己出過這類任務卻不了解那種感覺,你別信他;他如果不了解,多半就是沒去過我們去的地方,不像我們一樣,走過巴格達郊區貧民窟窄巷裡的陰影,不知道哪一刻會被狙擊手命中,不知道哪一刻會被憤怒的群眾發現,這些人可是急著要把你五馬分屍,把你的殘肢斷體高掛街燈上。

 

在英國人理察與阿富汗人亞娣娜的對話之間,顛覆我們美帝主義灌輸下的認知,當然不代表托迪說的一定正確,但塔利班這些「恐怖分子」想要的是什麼?德國重要哲學家哈貝馬斯說,基本教義派想在現代化中恢復自己與宗教間的穩定關係;在中東與歐美相當大的價值觀差異下,資本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立、西方對於石油資源的覬覦,都導致了無可挽救的長期戰事發生。現在世人們在懊悔著,如果阻止小布希拿賓拉登當出氣筒,或許現在的世界會更為和平點。「最恐怖的恐怖主義不僅是自殺炸彈與濫殺平民,而是表現成受害者與掛著正義大旗、卻剝奪了敵對勢力所有發言機會的霸權存在。」之前去上恐怖主義相關的哲學課時,這一段學者論述讓我有種醍醐灌頂之感。看看現在主流媒體對於第三世界的忽略與冷漠吧!人因不瞭解彼此而產生歧異與偏見,因此學者們不斷呼籲要對話、要溝通,很遺憾的,2011年就已經提出這些見解的保羅.托迪,或許沒法想像到,在他去世後就連歐洲也捲入戰火,恐怖攻擊變得更防不勝防、更加以血還血…….托迪的文筆是很溫柔且淡淡地懷有救贖意味的,卻終究沒能讓他所想往的未來成為現實。

 

P.335 她甚至不是從阿富汗來的。

她準備炸死自己,為別人的國家犧牲,怎麼有人做得到?

 

整個世界充滿著不同的面向,無論從哪一段切片都不是完整的真實,所以我們需要社會派的寫實小說、需要用功的學者與作家帶領我們認識更多過往不知道的事情。《那些你不懂的》就是一塊憂傷、惆悵,開啟了我們新視野、新思緒的重要顯微鏡片,讓我們換個角度放大來看,去思索著那些我們不懂的、我們以為距離遙遠而不去理會的、我們沒有興趣的、我們不去主動明白的。主角理察直到最後一句話也在用自己的血淋淋教訓告訴讀者一些人生價值觀,或許這也是托迪故事中的另一層涵義:「Don’t Why Not!」不要得過且過、而造成無可挽救的損失。全世界人民的忽略,導致了不少原本或可避免的戰亂中喪命悲劇。而書外的我們也與書中人一樣,始終無法了解書內炸彈客的動機由來,為什麼即使能獲得歐洲庇護、他們仍要果決付出生命報復?為什麼我們以為跟我們外貌相似、分明是一路的人們、實際上背後卻是痛恨著自己?以一個男性讀者身分而言,我覺得保羅.托迪很聰明地用了一對組合、一個男人夢想中的故事,刺中我們內心那塊較為柔軟的部分,顛覆我們的自以為是。他的說故事功力在本作裡盡展無疑,我喜歡《那些你不懂的》,而我也期待著日後來閱讀托迪的其他本著作,他是位溫柔有禮的英國老紳士,不像其他社會派先鋒的殺伐之氣,而是顧及著我們脆弱的心靈承受程度,輔以稍作喘息的英式幽默,娓娓道來那些我們所不敢面對的真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齊安(Heero) 的頭像
    喬齊安(Heero)

    新聞人Heero的推理、小說、運動、影劇評論部落格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