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8.0)
“極為輝煌成功的道德寓言……一部真正具有高度文學價值之作。”~The New York Times
“既是個人主義的寓言,同時也是撕裂人心的心理劇……不濫用傷感即能振奮人心!”~TIME
「垮掉的一代」聖經,暢銷逾800萬冊!
【關於飛越杜鵑窩】
此書被稱為美國六○年代嬉皮時期的反文化運動經典之作。作者依據個人在精神療養院的實地觀察,以及長期接觸藥物的親身體驗撰寫此書。
以療養院為背景,刻畫院中握有權威的醫護人員,在不人性的道德體制下,冷酷無情地對待精神病患,而被社會拋棄的病人則試圖在邊緣反抗掙扎。本書藉以諷刺西方社會鎮壓異己、扭曲個人心智的非人性化。也因其內容提及性愛而飽受爭議,甚至曾被列為禁書。
1962年小說出版,1975年改編成電影,囊括該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编劇本等大獎,成為奧斯卡影史上同時摘下五項大滿貫獎項的三部電影之一。
曾被評選為《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與《麥田捕手》《旅途上》並列「垮掉的一代」聖經、《衛報》「人生必讀的一千本小說」、熱望心靈書評(The Hungry Mind Review)「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關於電影】
改編電影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最佳百大電影、《衛報》「最佳五十部小說改編電影」第二名、Yahoo!「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至今仍是IMDB觀眾票選十大佳片。
杜鵑窩是瘋人院的一種諧稱,但是一般會把杜鵑和瘋狂聯繫在一起,主要是因為杜鵑令人費解又殘忍的行為。在自然界中,杜鵑把自己的蛋生在別的鳥巢裡,每個鳥巢放一個蛋。由於新生的杜鵑幼鳥和其他那些繼兄妹之間沒有關係,牠會把其他的蛋、甚至活的小鳥從巢裡扔出去。這是一個被遺棄者變成暴君的過程。在此,失序、錯置和競爭主宰了任何合理的意圖。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本作為忠實反映美國六零嬉皮年代中「不為人知的真相」的驚人作品,也因太過真實,而曾被列為禁書。然而,具備經典價值的作品是不會因此被埋沒的,本作在之後獲得許多驚人的評價,包含許多有公正力的「一生必讀小說」之榜單。《飛越杜鵑窩》中的悲劇主角麥莫菲的精神,也是符合美國人夢想的「美國精神」。所引起的共鳴,是超乎想像的巨大。
在鬥雞比賽中,一群雞看到了某一隻雞身上有一滴血,它們便通通衝過去啄它,直到把那隻雞撕成碎片,血肉模糊、羽毛凌亂。但是,其中有一兩隻雞在混戰中也沾到了雞血,於是接下來就輪到牠們了。接著又有幾隻沾到了血被啄死,以此類推。一次鬥雞比賽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把整群雞都消滅掉。老兄,我曾經看到過,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景象。阻止這種情形的唯一方法,對雞來說,就是給牠們戴上眼罩,這樣牠們就看不見了。
《飛越杜鵑窩》中的「杜鵑窩」所指就是精神療養院(瘋人院),透過裝聾作啞過生活的主角印地安人「酋長」之視點,觀察著這座被獨裁者「大護士」所操控掌握的機構中,無數無辜病患所遭受的不人道之瘋狂對待。在這裡他們沒有人權、沒有自由、沒有夢想沒有希望,只能在日復一日枯燥的生活中逐漸腐朽。更甚而之,隨時可能在獨裁者的興起下,遭受「藥物控制」、「電擊治療」、「腦部手術」種種驚悚至極的酷刑...直到,某一天麥莫菲的到來。
麥莫菲與眾人不同,精神上沒有什麼問題、也不自怨自艾,他只是太過好色犯了罪,被判服刑於此。而他真性情地對杜鵑窩的體制作出挑戰與反抗。他擁有強健的肌肉,但最強大的是他那顆堅定的心靈與帶動氣氛的幽默感。乍看下是有勇無謀,面對威權體制他沒有任何勝算。但正如麥莫菲拚著受傷的危險硬是試圖搬起根本搬不動的重物一樣:「至少我嘗試過了,不是嗎!」 在被大護士欺壓且淩虐得無法翻身的病房中,他成為了領導者、眾人的希望。在一個原本孤立無援、人人只敢自保不敢支持他去改變現況的醫療環境中,他成功帶動了更多人,走出封閉的象牙塔,讓病患們認識了不一樣的自己。
我見過成千上萬這種人--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他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在許多家庭裡。這些人試著要讓你感覺弱小,這樣你才會乖乖聽他們的話,遵守他們的約定,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過日子。要讓你屈服,這麼做的最佳方式,就是傷害你最痛的地方。你有沒有試過跟人打架時被重擊跪倒的經驗?老兄,那樣一下子就讓你玩完了。如果你對付的那個傢伙,用的手段是削弱你、而不是強大他的自身來取勝,那你就得注意他的膝蓋。他一定會衝著你的要害出手。那也正是那隻禿鷹做的事情,她正在攻擊你的要害。
在如此不如人意的環境中,麥莫菲不痛苦嗎?他是的。儘管眾人只看得到他彷彿無所畏懼,在被押去電擊治療、被電流轟得腦部重創後,仍舊露出那勇敢強悍的笑容。但許多人也心知肚明,他彷彿是身為革命的烈士為眾人捐軀。但他成為精神象徵,成為眾人飛越杜鵑窩的勇氣來源。大家也因為他的勇氣而鼓起更多勇氣,踏出不敢想的一步,嘗試在任何外界人士的鄙視恐懼中,勇敢站出來。讓讀者、觀眾感動地明白,犧牲與痛苦不會是白費的...也在最後,讓主角「酋長」發聲,飛越了那瘋狂殘酷的杜鵑窩,飛向夢想...
他的笑聲布滿整個水面,嘲笑所有的一切。因為他知道,對於那些傷害你的東西,更要去嘲笑,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平衡,不讓世界真的把你逼瘋。他知道事物必有痛苦的一面;他知道我的手指劇烈疼痛,他女友的胸部瘀青,醫生的眼鏡丟掉了,但他不會讓那痛苦掩蓋住幽默。反而會讓幽默掩蓋住痛苦的一面。
根據本作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所言,這部電影其實是從他由布拉格之春之後的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個人經歷而改編的。這次經歷,使他明白到任何的夢想的實現機會都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而這種精神,也非常切合美國人一向提倡的「美國精神」。正因如此,讓這部作品成為代表美國文化的一個印記、反映六零年代真實的刻痕,也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一本經典名著。
PS:感謝太陽社陳小姐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