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絲.魏爾《10號艙房的女人》

(評分:7.0)

 

原名:Ruth Ware《The Woman In Cabin 10》(2016)

 

★一出版便登上英美各暢銷排行榜

★打破記錄,紐約時報排行榜小說冠軍逾22週

★亞馬遜總榜TOP1

 

這本小說會讓人心跳加速。──歐普拉雜誌

絕對讓讀者目瞪口呆。──圖書館期刊

從第一章就牢牢抓住你,直到最後一刻。──美聯社

讓人頸後汗毛直豎的故事。──美麗佳人

 

有人被謀殺了,卻找不到屍體?

當所有人都不相信你,

你要如何堅持到最後,

找出真相,

活著離開?

 

這原本應該是一趟完美到不行的旅行。

蘿拉‧布萊洛克是任職於旅遊雜誌的小記者,熬了10年後,終於獲得職涯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在一艘限量艙房的豪華遊輪度過一週,採訪船上名人。

啟程時天氣晴朗,海面風平浪靜,精挑細選過的乘客滿心歡喜登上了貴賓專屬的遊輪「北極光號」。一開始旅程相當愉快:船艙舒適豪華,晚宴派對熱鬧有趣,賓客也都優雅有禮。

但是接下來的旅程卻完全跟意料中不同。

蘿拉被半夜隔壁艙房傳來的聲響驚醒,一個有如惡夢般的可怕聲音:有人被丟進海裡了。

問題是,隔壁艙房根本沒有入住記錄,而且船上所有人都還安在。

於是遊輪繼續往北航行,彷彿什麼都沒發生。只有心急如焚的蘿拉拼命想告訴大家,出事了,發生了一件很恐怖、很糟糕的事。

但這也讓她自己陷入可怕的險境之中,必須面對自己可能犯下致命錯誤的現實。

 

(欲購買本書請由此進入網路書店連結)

遠流畢竟是犯罪天后克莉絲蒂、經典品牌「謀殺專門店」的台灣代理出版社,這幾年雖然出版量很少,但也已是目前本土罕見願意出歐美(尤以英國為主)古典推理作品的出版社了,之前話題最熱的自然是2014年的克莉絲蒂基金會認定白羅正統續作《白羅再起:倫敦死亡聚會》(最近作者也已經出第二本了,遠流你們應該會繼續代理吧…!?),而最新這一本同樣宣傳上大打克莉絲蒂名號的《10號艙房的女人》也締造了還不錯的銷售成績,當然要恭喜老爺賀喜夫人一下,請繼續代理這類作品吧......雖然本作的女性驚悚元素還是佔據更大比重,但有花心思在玩詭計已經讓我們推理迷可以謝天謝地了。我很高興可以讀到這樣的現代作品。

 

喬瑟夫告訴我:「您將入住九號艙房,林奈套房。每間艙房都以著名北歐科學家命名。」

我緊張地啞聲問,「誰會住到諾貝爾套房呢?」走廊有種奇怪的窒息感,沉重的幽閉恐懼壓著後頸,不只因為空間狹窄,還因為催眠的低矮燈光,以及缺乏自然光線。

喬瑟夫嚴肅地回答,「本次出航,鮑莫勛爵和夫人將入住諾貝爾套房。這艘郵輪隸屬北極光公司,而鮑莫勛爵是公司的董事。船上共有十間艙房。四間在前,六間在後,都在中層。艙房內最多擁有三個臥房,有各自的浴室,內含全尺寸的浴缸和乾濕分離的獨立淋浴間。臥房內是大尺寸的雙人床,以及私人陽台。諾貝爾套房還有私人按摩池。每間艙房都有專屬服務員二十四小時協助您。」

 

大廳天花板掛著另一盞施華洛世奇水晶燈,我忍不住停在門口,有點頭暈,不只因為閃耀的光線從水晶反射到天花板上,整體尺寸也有關係。大廳完美複製了五星級飯店的貴賓室,或伊莉莎白女皇二號郵輪的迎賓大廳,但這艘船的空間好小。現場不過十二到十五個人,大廳已經擠滿了,連水晶燈都配合縮小了尺寸。我彷彿從娃娃屋的門口往內看,每樣東西都縮小了,比例卻有點失準。

 

如媒體好評:「對克莉絲蒂小說的現代演繹」,《10號艙房的女人》致敬了名著《尼羅河謀殺案》的概念,在海上郵輪上發生的殺人事件,也做了諸多細節上的修正與因應當下時事。談到海上謀殺的推理作品以美國名推理作家戴利.金的「陸海空三部曲」最為著名,是古典推理的代表性名作,可惜除了謀殺專門店有收錄的《遠走高飛》以外,另外兩部作品《海上迷雲》、《鐵路奇案》至今也是尚未有兩岸出版社要出,如果沒什麼改編影視作,或許會就這樣一直以「夢幻逸品」的名義流傳下去吧……此外在影響我最深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與《名偵探柯南》衍伸作品裡這個題材也沒缺席,分別有小說版的《幽靈客船殺人事件》劇場版《水平線上的陰謀》,都是很值得一看的作品噢!只是也得先打個預防針,別說是戴利.金的硬派矩陣表格詭計了,上述談到的作品全都在本格推理上有突出表現,但本作的強項不在這邊不能抱持太大期待。

 

居住在倫敦,在旅遊雜誌《迅捷雜誌》工作十年的小記者蘿拉.布萊洛克,平常的工作大多是剪接貼上新聞稿,幫老闆露雯打雜,不但不有趣也不具備不可取代性。這是她職涯最重大的一次機會也是最棒的福利,因為懷孕的露雯嚴重害喜,所以得到了這趟超級豪華精品郵輪北極光號處女航──挪威峽灣欣賞極光之旅屈指可數的媒體通行證替補機會。目的要寫一篇精彩的吹捧文章,在船上好好社交為公司建立起各界人脈、若能與大老闆鮑莫勛爵打好關係,更能得到不少廣告預算,也為自己不上不下的職場地位做出突破──苦等已久的升遷與加薪。然而就像其他驚悚女性小說的主角一樣──通常在故事裡她們沒什麼好日子過,得經歷一番驚心動魄的折磨,蘿拉在故事開場就面臨公寓被闖空門,還剛好與強盜面對面碰上,受傷被反鎖在臥房的悲慘遭遇,而能夠安撫她的男友朱達又遠在國外工作,讓她在強烈的不安與恐懼下嚴重失眠,在糟糕的身心狀況中進行這一生一世的重要工作。就在出航以後,參加第一次的正式交流晚宴之前,蘿拉梳妝打扮時發現睫毛膏跟著手提包一起失竊了,只好到隔壁的10號艙房敲門,向裡面的年輕女孩借用了睫毛膏。然而在晚宴結束休息時,半夜醒來正在努力重拾睡意的蘿拉卻在引擎聲與浪潮聲中聽見了不尋常的聲音──隔壁艙房的陽台門緩緩打開,接著是水花聲,聽起來就是有人掉落水面濺起的巨大水花。下意識奔上自己艙房陽台一探究竟的蘿拉從玻璃圍欄上看到了很像血跡的污漬,於是回房後立即打電話找來了保全總管尼爾森一起過去查看。但是血跡已經不見了,房內空無一物,沒有任何人存在裡面的痕跡。而且事實上10號艙房一開始就沒有任何乘客入住,蘿拉在尼爾森的帶領下去認識每一個船上的工作人員,卻也完全找不到任何神祕女孩的蹤跡。難道她被某個殺人兇手給推入海中了嗎?沒有人知道(或承認)神祕女孩是誰,甚至認為剛遭遇小偷襲擊而精神不穩定、有在吃抗憂鬱藥的蘿拉可能只是產生幻覺或在做夢。在這加害者與受害者資料全數混沌不明,無處可逃的海上牢籠下,蘿拉只能想辦法生存下去不成為下一個被害者……

 

「小偷回到同個地方犯案……根據一份為期十二個月的全國調查,約有百分之二十五到五十的偷竊案是二次犯案,而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五的受害者並非首次受害。英國警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百分之二十八到五十一的二次偷竊案件發生在首案一個月內,百分之十一到二十五發聲在一星期內。」

太好了,看來親愛的烏鴉嘴鎖匠先生不是想害我窮擔心,而是他跟本小看了問題有多嚴重。資料上寫著什麼百分之五十的二次犯罪、百分之三十五的二次受害者等等,算得我頭都痛了,無論如何,我都不想讓自己名列受害者的統計數字。

 

硫磺色的接燈光暈之間,是壟罩在灰暗陰影中的路面,冷風將廢紙吹到我腿上,落葉和垃圾在水溝裡翻騰。我應該害怕才對──三十二歲的女人,大喇喇穿著睡衣,夜半時分在路上閒晃。但我在外頭感覺比公寓裡安全──至少在這兒尖叫有人聽得見。

 

以一個長篇故事的謎題來說,本作算是有一定程度的吸引了,「封閉空間失蹤」且「不請自來的客人」,是本格推理如金田一一的魅力元素,有很多種的解釋方式。看到有幾篇心得提到「不可靠的敘事者」與「消失的女孩是真的還假的」這一方面,我覺得倒是想得太遠了。雖然也是有媒體評論《10號艙房的女人》是克莉絲蒂與《列車上的女孩》的合體版,但作者針對蘿拉的敘事角度還是看得出來並沒有在刻意操作她的「證詞不可信」,或者針對她的心魔、憂鬱去大做文章,純粹只是讓她在故事裡頭成為不全然可靠的證人,以陷入在船上孤立無援、無人信任的絕望情境。若蘿拉真的是《列車上的女孩》這種針對讀者用的失憶酒鬼敘事者本作應該也不可能再冠上克莉絲蒂的名字來,古典推理可不玩這一套。(所以《列車上的女孩》當時被拿來比較的是希區考克的名字,這是本質上的不同應可判斷)。即使本作取向明顯更偏驚悚,但沒有踩過這一條推理迷CARE的界線,也讓我最後有小小鬆一口氣。說明白點,《別相信任何人》之後都過多少年了?不要再玩主角幻想、做夢或精神錯亂、搞不清楚狀況甚至其實乃人格分裂當真相這一套爛梗好嗎?尤其是在本格推理裡。

 

妳沒事。我告訴自己,妳非常安全。我們在大海中央的一艘船上──沒有人能闖進來或逃走,大概沒有別的地方更安全了。

 

陽台面對大海,不可能有人從外面闖進來。

然而的確可能,如果那個人膽大包天,又無比愚蠢。

現在我明白了,所有的門鎖、門閂和「請勿打擾」標誌都沒用,因為只要有人能進入隔壁的空房,上身又夠有力,能攀過隔板,他便能穿過陽台門,暢行無阻。

我的房間並不安全,一直以來都不安全。

 

《10號艙房的女人》的體裁是現代驚悚小說與古典推理小說的綜合體──用驚悚小說的敘事與邏輯來寫作,包裝進黃金時期的謎團。這也是近年國內代理的歐美懸疑驚悚小說中較少看見的「新瓶裝就酒作法」,我欣賞。作者著力於刻畫主角的孤立無援感與「不安全感」要代入給主力客群──成年女性讀者,但我覺得在各個方面都處理得不好。不知道翻譯的文筆是否有所影響,但本書固然翻得直白又好讀,卻明顯地氣氛塑造不佳,雖然安排了唯一證明女孩存在的護唇膏失竊事件、犯罪者的警告留言、最後還被囚禁起來等橋段,都是一步步地對女角產生威脅,卻在欠缺其他文字鋪陳的狀況下讓人不太有感,「就只是慢慢發生這些狀況而已」。只有最後的挪威山區大逃亡讓我比較入戲(總算有展現出犯罪者的強大了)。關於書中刻意安排穿插的一些外部媒體報導、男友朱達的網路留言文字等,多多少少也有為劇情的懸疑度增加效果,但其實影響並不大,只是提早製造了一點我的懷疑:「女主角會失蹤?」至於另一段對於「哪裡才是安全的地方」之探討我也覺得是加分處,因主角遭遇了公寓闖空門事件,正覺得連家也不安全、大海上的船艙才是安全的,又發生這起謀殺、她的船艙客房也一樣是充滿漏洞,不僅工作人員能夠輕易進來打掃(或趁機幹點有的沒的)、有心人更能夠透過陽台入侵的事實,現在因為保全技術進步,不易被陌生人侵入的住所安定感根深蒂固地留存在我們腦海內,本作卻成功地打破了我們的認知,製造了「沒有地方是安全無憂的」危機感,再加上海上郵輪這種「移動式孤島」若位於網路不通、手機不通的海域,就完全是求生無門的絕境,「被消失」的最完美地點,我認為作者是有呈現出這一種危險,只是氣氛整個沒做出來,還比不上很多本土作品。

 

講完好的,接下來談的缺點可就多到要費不少工夫了。首先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推理懸疑小說裡面每一段描寫應該要有其代表意義──這應該是約定俗成吧,開場那個堂而皇之的入侵者,正常推理迷都會認為與女主蘿拉所藏有的秘密、或者是工作上無意握有的情報有所關聯,這是一個伏筆,之後會在船上一併解開真相……例如他正是謀害神祕女孩的真凶,又或者是蘿拉那個前男友,表面友善實際上在扯後腿等等……呃結果都不是,這位入侵者還真的就只是個小偷!之後就再也沒他的事了!這個角色與事件的存在只是為了打壞蘿拉(與讀者)的安全感而已,並讓她之後在船上精神不穩、充滿恐懼的劇情需要所墊背的。嗯,設計的招式太粗糙了吧。再來是,我認為本作過度地在花費篇幅描寫蘿拉的見聞與反應,這種做法的風險就在於,如果主角刻畫得不讓讀者夠喜歡或能夠代入感情,就會覺得很無聊。是的,我就算理智上再怎麼能理解作者很想做個女性視角的驚悚小說,但可不可以多把心思放在其他人物──也就是嫌疑犯們的側寫呢?實在是不想看蘿拉和朱達、前男友霍華的感情糾纏問題耶,就與主線謀殺劇情一點關聯都沒有啊!!(好啦我也能夠幫忙找理由,蘿拉被囚禁後需要想念朱達作精神寄託,而這種精神寄託要讓讀者感同身受,就需要先有與男友的感情描寫打底)。

 

而主角的塑造失敗,更體現在她面對一連串事件的反應上是破綻百出,有勇氣與正義感去尋找消失的女孩當然是一百分,但就這樣大喇喇地在船上開始調查?還直接跑去找老闆鮑莫勛爵面前抗議?如果這些船上工作人員就是黑手,不正是自投羅網無處可躲嗎?說難聽點,整本書就看著蘿拉很無腦地東奔西跑尖叫連連哭個沒完,犯下各種隨時被當作消波塊處理掉也不意外的低級錯誤而不是真的能調查出什麼線索(難怪只能一直作些剪剪貼貼的工作……),實在很難讓人喜歡或佩服她。悲慘的是,也因過度強調蘿拉,讓本作更陷入早期古典推理小說的被戰缺點:其他角色樣版又單薄。其他八間艙房的乘客們能夠分配到的文字資訊量太少,頂多只能先從身材特質來刪除嫌疑犯人選。(例如太胖的美食評論家就不可能,而冒險家是最身手矯健的)。就連權勢最大的鮑莫勛爵,應是個值得多描寫的大人物,結果讀者也只能跟蘿拉一樣看看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來認識他跟有錢的太太……更別提保全總管尼爾森在內的諸多船上工作人員了,每個出來say hello就說掰掰,完全不具備嫌疑犯的作用,幸好作者有追加了一段社會意義的描述來加分:明明是同一艘船,船主與船員們所居住的環境卻猶如天壤之別,而顯現的現代殘酷社會階級制度。我認為推理小說每一個橋段安排、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有其背後意義存在,即使是單純的煙霧彈、或者單純用來反映作者想說教的價值觀,否則不應該浪費篇幅在完全無用的人物上干擾閱讀,這點本作真的做得不好。導致最後的兇手也沒甚麼存在感,動機合情合理卻也現實得十分無趣(本格的浪漫在哪裡......),相反的在解開真相後用了不少文字去談的消失女孩凱莉之經歷就是我覺得全書刻畫得最成功之角色。作者不是不行,是創作失焦又著力點不對。克莉絲蒂女王的賣點可不是「蠢女人」啊……最後可以補充一下部落客「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觀點,我覺得很棒,是我的角度完全沒發現的,或許這正是作者所隱藏在故事內的女性控訴心態:「本作的驚悚與其說來自懸疑案件,不如說是像蘿拉和凱莉所代表的女人處境,藉由不同的形象展演,尋求男性們的認可以生存下去」。換從這個角度想,搭配蘿拉最後決定放棄雜誌工作的結局涵義,那或許該說是一開始我們推理迷的期待就整個放錯方向了吧。包含我覺得值得拿來探討的海上辦案管轄權這個法律議題,也只有輕輕帶過而已......

 

「如果事件發生在英國海域或公海,挪威警方可能無法行動──這是法律管轄權的問題,不是他們不願意調查,妳應該懂,全都要看狀況。這艘船註冊在開曼群島,我必須詢問船長有甚麼影響……」

我的心一沉,我讀過註冊在巴哈馬群島等地的船隻如何接受調查:島上警局會派遣一名警察上傳,草率調查一番寫出報告,把案件盡快處理掉。而且前提是人員失蹤的證據非常充足,但現在證明女孩存在的唯一證據早就消失了,我們的案子又會如何呢?

 

作為古典推理大國發源地的作品,再怎麼走現代驚悚風格,《10號艙房的女人》裡還是保有幾個推理迷的熟悉元素,例如網路討論區上的鄉民帳號是夏洛克與瑪波小姐、韋藍德警探等,覺得溫馨;而且實際上本書最大的亮點,也是我最在意的環節:女孩消失詭計的部分也是設計得合情合理,並有其意外性,至少不會讓我有「踩雷」的結論判斷。不過對結局的額外一筆還是覺得多餘的有點好笑(有夠自我滿足的老梗也玩…)本作也還有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點,北歐推理盛行多年,沒想到英國驚悚推理故事也可以藉由「極光之旅」這種方式搭上北歐便車(主角待在挪威逃難的場景比倫敦還多……),再加上船艙房間的北歐科學家、芬蘭鋼琴家帕姆格倫、長襪子皮皮大廳這些命名法,還真讓作品流露出濃烈的北歐推理風味,反而英式的部分極為淡化。這個做法正好也駁斥了某些對台灣推理下指導棋的意見:可不是哪國推理就只能寫自己國家才有的東西啊!或者在作品中加入異國文化就會讓讀者沒有認同感之類的言論,更沒有所謂誰才是正宗然後去貶低他人不夠格的標準。最後,《10號艙房的女人》這個封面是直接沿用了原文書的封面,而本作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獲得平均3.8顆星、goodreads好讀網上平均3.6顆星,確實也是中等水準的評價,但給滿分五星與給負評一、二星的人數都很多,也是個有趣的兩極現象,滿多心得也都寫得很到位,有興趣的朋友可再點去看看。(有人提到這作品只有短篇的架構規格卻拉成長篇來寫是敗筆)。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