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米榭-阿瑪德利《30街的兩匹斑馬》  


(評分:7.5)


兩匹被漆成斑馬的驢子
將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

他第一次看到那兩匹「斑馬」的時候,笑到肚子發疼。
因為牠們的長相不對,叫聲聽起來分明就是驢子。
但當他知道動物園長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
暗自決定:我也應該做點什麼……


小小的「歡樂動物園」位在加薩走廊,除了貓、雞之類動物外,唯一的明星動物,就是斑馬。
2008 年底,這裡遭受以色列軍隊的猛力攻擊,

因為缺糧之故,斑馬在 2009年餓死了。
為了不讓到訪的孩子們失望,
動物園長用染髮劑把兩頭白驢漆成斑馬,

孩子們看到了假斑馬,仍然十分開心。

這則新聞,原來只是件遙遠國度裡有趣但溫暖的小事;

但《紐約時報》的中東特派員詹姆斯被這個奇特的社會事件深深打動,
認為這是一個帶著希望與和平訊息的故事。

他的報導跨越了國界,在世界各地引發迴響:
在巴黎和柏林之間,在紐約和加薩之間,
一個前途看好的企管顧問、一個當紅的女畫家、

一個頑強的戰地記者、一個性情火爆的女DJ,
兩對戀人因為這兩隻斑馬的魔法而相遇。


五個不同的命運交錯於巴黎、柏林、紐約和加薩幾個城市之間,卻因為兩隻斑馬的魔法而相遇。
五個生命因為希望、和平與愛而連結在一起。

這件溫暖的小事,不但改變了詹姆斯的人生,
甚至成為一個連鎖效應的起點,
讓更多的人改變了觀看世界的方式……


《30街的兩匹斑馬》是一整箱樂觀的寶藏,
是打開幸福之門的咒語,激勵人們勇敢地保持夢想的高度。

這是一本讓人開心捧讀,適合所有人閱讀的小說。



在逗趣且相當吸引人的封面之下,這本作品的來由,取材於一起真實發生的事件。2009年的10月,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交界處的這塊土地「加薩走廊」(Gaza Strip),所發生的溫馨故事。加薩走廊的居民主要為巴勒斯坦人,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因為在此處發現過人類最早的用火遺跡、以及一些年代最久遠的人類化石。但它也是以色列與埃及等中東國家矛盾的中心點,這裡法定上不屬於任何國家統治,而不斷成為戰場,時而在以色列與埃及的統治互換下,爆發出無數的悲劇。


在這樣一個生活物資缺乏、隨時可能喪命的危險地帶,卻發生了一件令許多世人感到動容的故事。可以請讀者們點閱此則新聞「驢子變身斑馬 圍城下加薩人苦中作樂 」觀看。新聞提及了三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重點:
1.在這個擠滿150萬人口、缺乏娛樂的圍城中,加薩市郊的動物園非常熱門。
2.動物園園長巴胡特(Mahmud Barghut)說:「我們養不起真的斑馬。」
3.動物們經常生病,但加薩找不到所需的藥物。巴胡特說:「這裡如果有動物保護組織,我們一定會因為虐待動物被關起來。我相信不妥善照顧動物是罪惡,但我只能盡力而已。」 動物園裡本來還有其他動物,包括一隻豹和一群猴子,但它們都在去年底到今年初以色列猛烈攻擊中喪生。



在短短一則新聞中,我們見證到我們認為觸手可及的「和平」,其實對某些人來說是多麼地遙不可及?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人們、孩子們,只有這麼一個精神上的寄託。他們的生命、動物的生命都沒有保障,在這裡我們談論再多的人權、或動物應有的權利都沒有意義,在這則看似有趣的趣聞背後,所蘊含的時代之眼淚與罪惡,是如此的巨大與深沉。


P.14 少了魔法,生活就什麼都不是,少了烏托邦的夢想,就是犬儒主義的勝利。馬哈茂德靠著一個人的力量,把希望重新帶給人類。


在這本書的書評中,也不就這起新聞事件的背景作更多的介紹,當我們理解這項事件的起因後,或許能夠因此更為這位動物園園長馬哈茂德.巴胡特先生的創意與行動,感到感動與讚嘆。從沒寫過小說的一位瑞士人馬克.米榭─阿瑪德利在知道這則新聞後,決定要替它寫個故事,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情。正如同他書中對於園長的讚嘆,他就是一位魔法師、帶給人們希望的「天才」。


《30街的兩匹斑馬》這本書的故事,無疑以這起新聞為主軸,貫穿全書。然而,作者也確實讓我感到佩服地,並不是只靠這則新聞吃飯,而是創造出數位富有人情魅力的主角群,共同建構出一個溫暖的世界、一部精采的小說。戰地記者詹姆斯、電音DJ雅安娜;管理顧問馬提厄、天才畫家蜜拉,這兩對因為不同原因而暫時分開的甜蜜情侶,各自在踽踽獨行的這段時間中,與這個故事相遇。進而,宛如故事最後一章節所述說的,就像土星環一次奇蹟般的撞擊,這群可愛的主角們的嶄新人生,就此啟動。


透過上述四位主角、以及園長馬哈茂德這五位核心人物輪流轉換視點的第一人稱自述,交替進行並轉動時間前進,詹姆斯與馬提厄都是深受這則新聞感動的人。常在中東地區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採訪的戰地記者詹姆斯,強力遊說馬哈茂德來到美國,期望透過本身的人脈以及種種外交手段,為加薩走廊的人民發起援助,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動物可以光明正大地運送至這塊土地,為孩子們帶來歡樂。而在這段期間,各自有著心事,生活於巴黎與柏林的兩個女人,也在她們認識對方的情人以前,藉由巧妙的方式先認識了彼此。默默地思念情人的她倆來到了紐約相逢、馬提厄也在看到這則新聞大受感動,主動聯繫詹姆斯希望將這個事件寫成書籍後,受邀來到紐約。在這相同的時空、不同的地點,五位主角即將相遇,卻也在這即將相遇的一刻,故事就此劃下休止符。


作者在營造氣氛、掌握故事節奏、凝聚讀者「山雨欲來」情緒等方面,表現的確實出色。這也是讓許多讀者可以很快讀完全書的原因之一,因為作者寫得就是能夠讓讀者願意一直讀下去、想看到結局。另外小說中也展現了彷如電影般的清晰構圖,整體走向明顯、各支線也相當有趣,這種將百川匯流、歸於結局汪洋中的寫法並不罕見,但能否寫得好也是很考驗作者的功力,這方面阿瑪德利的表現,確實不像是第一次寫小說的人哪,厲害!


P.90 他的工作令她著迷。這個男人沒有一處平滑,生命用柴刀劈砍他,用粗礪的砂紙打磨他,將他打造成現在這副模樣。她愛他身上這種粗糙、這種凹凸不平,不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她都愛。她看他就像在看一幅畫,一幅由層層疊疊的顏料和拼貼構成的畫,充滿立體感,充滿皺褶,充滿未加工的原料。詹姆斯的生命就是一連串的旅行、創傷和他報導的悲劇,除了在報刊上談這些事,他什麼也做不了。雅安娜自己也很難想像,這幅畫也會有一處光明的源泉,有一處裂縫,讓整幅畫呈顯出遠景和深度,而這源泉就是她。她要讓這一切產生意義。她想在她所愛之人的生命裡扮演這個角色。


而在人物塑造、刻劃方面,我也頗為佩服作者的能力。好比如上述句子中描述詹姆斯這位戰地記者的特色所使用的文字,還有故事中在描述畫家蜜拉殫精竭智,完成生命中的代表畫作的那段過程,甚至讓我有種「看到傻眼」的感受。能運用文字將畫家在繪畫的這個動作描寫得如此深刻入微、撼動人心,絕對是對於想寫作的朋友來說,一個很值得參考看看的創作範例呢。而在描述「愛」這種抽象、難以敘述的感情時,又能以下列的句子表現,以淺顯易懂的比喻,帶給讀者們會心一笑、又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愛」,是怎麼一回事。


P.84 她是他渴望自我超越的起源。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可以如此撩亂他的心緒,蜜拉給了他勇氣和慾望,動身去征服遙不可及的事物。自從認識了蜜拉,馬提厄就想要摘下月亮,甚至把土星環也摘下來,讓他心愛的女人可以拿去搖呼拉圈。


整本作品讀來舒適簡潔,而詹姆斯東奔西走,幫助馬哈茂德從善心人士的協助下為祖國得到更多動物的努力,那種洋溢於書中的滿滿溫暖,將世上處處有溫情的這個概念很完整地帶給了讀者。當然,對我來說還是有兩個地方是覺得比較可惜的。一是結局的收場方式,我並不欣賞在這裡採用開放式。雖然說作者已經把該說的部份說完了,剩下的留給讀者來想像也是可以,但我還是會覺得前半部寫得這樣好、也讓我期待了許久最後五位主角的大會面,但最後沒法看到一個作者完整述說的結局,是比較可惜的。另外,在本書的緣起中有提及插畫繪者,但很可惜試讀本中並沒有附上插畫,也只能等收到正書後再一睹其插畫的風采了。


P.46 他相信以他來自巴勒斯坦的長相,最後免不了會被帶去地下室某處的訊問室,頭被塞在馬桶裡,直到供出他從來不曾犯下的罪刑。


闔上這本溫暖的書後,這個故事仍舊在現實生活中持續地進行下去。祝福加薩走廊的人民可以早日得到和平,也祝福馬哈茂德的動物園可以獲得更多支持,得到更多的動物與經濟支援,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歡樂。


PS:感謝讀癮出版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