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慕諾茲‧里安《口琴使者》  

(評分:8.5)

 

原名:Pam Muñoz Ryan《Echo》(2015)

《科克斯書評》年度童書大獎(2015 Kirkus Prize Young Reader's Literature)

《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Publishers Weekly Best MG Books)

《華盛頓郵報》最佳童書(Washington Post Best Children’s Books)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New York Times Editor's Choice)

《紐約時報》年度推薦童書(2015 New York Times Notable Children’s Books)

《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十大拉丁美洲叢書(2015 School Library Journal Top 10 Latino books)

《美國書商協會》春季童書選書(Indie Next Spring 2015 Kids' List)

亞馬遜書店年度編輯選書(2015 Amazon Editor’s Choice)

全美父母首選基金會金牌獎(Parents' Choice Gold Award)

南加州獨立書商協會童書獎(SCIBA MG Award)

德州藍帽花獎童書獎提名(2015 Texas Bluebonnet Award nomination)

 

一把來自禁忌森林的神祕口琴,

它悠揚的琴聲飄洋過海,穿越過動盪不安的時空,

也為他們黯淡的人生點亮希望的微光…….

少年版《偷書賊》,2015年科克斯年度童書大獎作品!

 

誤闖禁忌森林的男孩奧圖遇見了被女巫詛咒的三姊妹,除非她們將自己的靈魂依附在樂器中、解救三條性命,否則將永遠受困森林。數十年後,一把神祕的口琴輾轉落入了三個孩子手裡……

1933年,德國希特勒實行種族純淨政策,身患殘疾的弗烈德成為了納粹的目標,唯有通過音樂學院的甄選才可能逃過一劫。然而就在甄選前夕,弗烈德的父親卻因為親近猶太人遭到逮捕,生死未卜。

1935年,失去至親的麥克和法蘭奇從小在孤兒院裡相依為命,音樂和彼此是他們唯一的慰藉。但隨著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兩兄弟也面臨被迫拆散、天涯兩隔的命運。

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仇日情緒高漲,愛薇一家為了生計幫忙日本雇主山本先生管理農場,卻也讓愛薇飽受歧視和誤解。在一次因緣際會中,愛薇發現山本家似乎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

弗烈德、麥克和愛薇,他們的人生看似毫不相關,但冥冥中,一條命運的絲線卻將三人緊緊牽繫在一起。究竟這把口琴會如何幫助他們對抗克服現實的逆境,以渺小的力量度過時代的巨變?而森林中的三姊妹又能否破除魔咒,獲得自由?

 

這是一個揉合魔幻與寫實、音樂與歷史的動人故事,作者透過童話搭配歷史事件的書寫,讓我們看見在戰火蔓延的時代中,堅守愛與正義的良善人性,即使身處黑暗的困境,也不忘懷抱最美好的希望。

 

P.21 「你太小看它了!當你吹奏口琴的時候,你必須吸氣和呼氣,就和你平常為了維持生命所做的一樣。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人在吹奏口琴的時候,他或許也已經同時將他的力量、夢想,以及所知的一切,一併注入了口琴當中呢?

命運的絲線會把過去和未來吹奏這把口琴的人牽繫在一起。

 

親子天下的「少年天下」小說系列,一向擁有非常高的選書品質,雖然我目前為止看完的只有歐森.史考特.卡德的《戰爭遊戲》與續作《戰爭遊戲外傳:安德闇影》(很榮幸在去年七月為這本傑作寫了一篇推薦序)、王淑芬的《地圖女孩.鯨魚男孩》,但絕對都是留下深刻印象的經典力作,如今再讀完了這部感動又美好的《口琴使者》之後,幾乎決定了將來想把這套「少年天下」系列一一完食的心。(記得之前試讀沒中的《籃球男孩21》評價也很好)真是佩服親子天下的選書編輯團隊呀!在節奏快速的台灣書市要維持出書的品質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竟然還為《口琴使者》邀請了多項國際大獎得主的知名設計師劉經瑋先生來繪製封面,相當有誠意!

 

查了查資料,原來其實這不是台灣首次出版潘.慕諾茲.里安的作品,這位現年已經65歲的女作家是出生在加州的墨西哥裔美國人,直到當了媽媽、又回到學校唸碩士後,才在教授鼓勵下開始寫作,並憑藉《風中玫瑰》(Esperanza Rising,2002)得到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出版社周刊年度最佳好書等多項頂尖大獎,銷售突破百萬本、翻譯多國語言轟動一時。而她下一部發表的繪本作品《勇者的歌聲》(When Marian Sang: The True Recital of Marian Anderson,2002)同樣叫好叫座,也有翻譯進來。但生涯寡作的里安,也是讓我們在十幾年後才終於再度拜見這部驚人作品《口琴使者》,囊括的各項好書大獎多得嚇死人,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也維持她之前那些名作的水準,平均四點五顆星的完美成績!

 

P.301 現在農務上的人力缺乏,你知道政府稱呼我們什麼嗎?糧食戰士。不光只是為國家,我們也要為在前線打仗的戰士們生產糧食。所以政府才希望所有家庭都開拓出自己的戰時農場,這樣可以減低農人們的負擔。在戰爭期間,每個美國人都是自己崗位上的戰士,政府甚至還讓集中營裡的日裔美國人在周圍的土地耕種呢。

 

在查閱潘.慕諾茲.里安過去作品的介紹與評價時,赫然發現,原來她在《口琴使者》裡令我非常讚賞與喜愛的「真實性」元素,是打從一開始就塑形出來的專屬風格呀!《口琴使者》裡共為三段二戰時期的不同國度青少年男女故事,其中第三段的在美國受到歧視的墨西哥裔少女艾薇,其實就是里安自己的親屬身份所遭遇的過去回憶。而這也不是她第一次採用這個題材,當初的《風中玫瑰》、墨西哥地主之女艾絲從千金一夕淪落貧民的故事就是她祖母的親身經歷。墨西哥相鄰美國,但在美國人眼中總是個次級民族、毒梟與流氓橫行的不法國度,造就黑奴問題以外,美墨戰爭後的墨西哥裔子民也在美國吃盡苦頭的歷史遺難。而且,《勇者的歌聲》也是直接描寫了打破種族藩籬、第一位進入白宮演唱的女性黑人歌手瑪麗安.安德森偉大的生命故事。

 

青少年小說是翻譯小說裡的大宗,往往勵志地強調勇氣、團結的意義,題材當然也千變萬化,從科奇幻到寫實無所不包,還有更注重娛樂取向的YA、反烏托邦作品。伴隨年紀增長,比起小時候鍾情冒險故事,現在的自己也會更為注重那些反映社會、歷史共業的「發聲」類作品。去年讀的日裔美籍作家辛西亞.角畑《送走霉運那一年》,刻劃二戰時日裔美人被美國政府仇視與刁難的真實情況就鞭辟入裡,也與《口琴使者》裡第三段艾薇的和鄰居山本先生家的遭遇是一樣的呢,在在提醒我們不能夠隨便忘卻以往的過錯和傷痕!而這也是我常提到的,「故事」與「文字」所應該記錄的、保存的,遺留給下一代的寶貴資產。

 

P.46 誰能夠想像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樂器,其實本事還不小呢。他一邊翻轉著口琴、一邊打量著它發亮的金屬外殼與上了黑漆的梨木,大拇指輕輕滑過整齊排列的孔洞。從一顆梨子樹到儲木場,接著進了工廠的組裝生產線,最後竟然變成一種能吹奏出音樂的樂器,這真是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

 

從頭來好好聊聊這本《口琴使者》吧,故事從二戰的五十年前開始,一個魔幻的黑森林傳說。三位受到詛咒的公主送給善良的少年奧圖一副美麗且神奇的口琴,公主們會藉由口琴保佑、幫助那些迷惘且處於困境的靈魂們。而當她們拯救那些靈魂後,也能夠破除身上的詛咒,重新回到城堡與家人團聚。接下來,三幕扣人心弦的時代劇一一揭幕,1933年的德國特羅辛根‧巴登-符騰堡州、1935年的美國費城,以及1942年的美國南加州。三位具有優異音樂天分的少年男女,各自在風起雲湧的殘酷時代中面臨艱苦處境,各自有家庭問題。他們都曾經擁有過那隻長相獨特、刻下一個M字的魔法口琴。用那支口琴吹奏的音色總是特別優美,陪同他們度過不少時光,並一起迎接命運的轉折──

 

P.95 「我用這把口琴所吹出來的任何一首曲子,聽起來都好像…是在和我的內心合奏一樣。」

「有些樂器會具備一些難以言喻的特質。說不定你找到了口琴裡的史特拉第瓦里名琴。」

 

口琴,其實並不被視為正式的古典樂器,小時候學古典樂起家的我吹過它,但也不過是種偶一為之的小小消遣。口琴起源眾說紛紜,據傳是中國古樂器的「笙」在18世紀傳入歐洲,後來在1821年由柏林的腓得烈•布希曼根據原理製造出口琴的原型。至今種類可分為獨奏用的全音階口琴、半音音階口琴、十孔口琴(用於藍調、流行樂、民謠和民俗音樂,擁有最多歐美使用者,本作裡的口琴應為此類);以及合奏用的低音口琴與和弦口琴、銅腳口琴、中音口琴、重音口琴等,種類相當豐富,可是一點都不馬虎。由於口琴的起源在德國,重視傳統文化的德國人也在1989年起舉辦比照世界盃足球賽的四年一度「世界口琴節」,節目內容包含音樂會、比賽、舞台、展覽和講座等等,是口琴音樂的最高聖域。不查資料我也真的不知道,原來亞洲區的「亞太口琴節」1996年的第一屆就是在台北舉行!而兩年一屆的這項賽事2016年又將回到台北再度舉辦呢!我們距離這個大小朋友都能夠吹奏的「庶民樂器」一點都不遠,真正是《口琴使者》這本書裡所不斷強調的理念「音樂無國界」!是不是對書裡的演奏片段更有親切感了呢?

 

P.62 「不要用這種不屑的口氣說什麼納粹份子,沒錯,我參加了希特勒女青年團。我們的宗旨是要提倡德國傳統的音樂、文學,還有價值觀。反對非傳統的所有事物。比方說,口琴,很抱歉我必須說口琴並不屬於德國傳統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要屏棄它。」

「伊莉莎白,我們都是靠口琴才有今天的。它從中國古老的樂器『笙』一路演變而來,我們沒有理由輕視它或鄙棄它。」

「不是樂器本身的問題。我說的是人們用口琴所演奏出來的那種音樂。那種音樂讓人難以忍受。黑鬼的音樂,爵士樂。那種音樂會讓人墮落。」

「音樂沒有種族和性向之分!每一種樂器都有它動人的聲音。音樂是一種共通的語言,是全人類共同的信仰,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我就是它的信徒。人與人之間再怎麼有差異,在音樂之前都是平等的。」

 

P.74 「《遺傳病病患後代防治法》。七月通過的新法律。所有醫生必須在一月之前回報身體畸形或有遺傳疾病的病患名單。這些病患大部分必須接受手術,避免他們日後有生育能力,把不好的基因流傳到下一代。弗烈德沒有選擇的餘地。所有醫生都被下令必須回報患有各種殘疾的病人,包括身體殘障、酒精中毒、精神疾病、眼盲、耳聾、癲癇等。這些毛病遺傳給下一代,未來就會製造出有問題的德國公民。」

弗烈德的胃裡一陣翻攪,就和以前意識到有人正準備狠狠揍他一頓時的感覺一樣。他的腦海裡不斷冒出許多疑問:他的長相犯法了嗎?難道除了臉上的胎記,和後來不曾再發作過的癲癇之外,他這個人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或價值嗎?假使納粹把他這樣的人視為眼中釘,他會有什麼下場?

 

我們回到故事,第一段發生於1933年的德國,主角是12歲男孩弗烈德。父親是音樂教授,但他卻因天生臉上長了一些不好看的胎記而飽受異樣眼光看待,而與生俱來的指揮天賦讓他常常會不自覺地沉浸在腦中音樂世界裡,但因此旁若無人的行徑又更招來老師與同學的厭惡,被當作怪胎暴力欺侮。父親決定讓弗烈德停止上學,帶他到甘特叔叔的口琴工廠工作、並由幾位大人來教他課程。然而,在大城市留學的姊姊伊莉莎白久違地回歸故里,卻成為了政壇如日中天、正逐漸掌握大權的阿道夫.希特勒之納粹黨員之一。姊姊還是溫柔與可親,但腦袋瓜裡的思想卻完全不一樣了,也與父親、弗烈德有著激烈的信念衝突。弗烈德得知,母親早逝,從小宛如暫代母職的伊莉莎白為了保護這個常被傷害的弟弟,吃了不少苦頭、更沒有其他少女擁有的自由青春可以揮霍。她是在納粹女青年團裡得到了肯定與推崇,弗烈德又怎有立場去剝奪姐姐的歸屬之處呢?

 

P.76 「妳打算去舉報自己的爸爸?」弗烈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納粹黨會獎勵那些誠實的人。假使我的家族中有異議份子,而我被調查時卻甚麼都沒說,我在青年團裡的地位就不保了,連帶也會對我在醫院的工作造成影響。那樣一來,我的職業生涯就完了,這輩子大概也毀了。」

 

P.104 「我和魯道夫的交情超過二十年。我教他的女兒拉大提琴,我們也會一起去聽音樂會…弗烈德,所有事情都變得不對勁了。鄰居會彼此舉發,朋友也不再值得信賴……所有人都活在恐懼之中,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

 

可以說在這第一段故事裡,潘‧慕諾茲‧里安是將口琴出產地德國人的故事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在是太過精彩。仔細想想,描述被納粹迫害的故事不少,例如最有名的猶太人血淚紀安妮.法蘭克的《安妮日記》、或是台灣也引進不少作品的知名暢銷作家約翰.波恩的《穿條紋衣的男孩》,都是從其他種族/國家被害者角度來看納粹的經典之作。然而,本作應該是我第一次印象深刻地看見,正港的德國本土居民同樣被納粹迫害與高壓統治的狀況。弗烈德一家人可不是猶太人,是正統德國公民,一樣會因為不認同希特勒的思想而被抓入集中營。許多德國家庭因為希特勒的出現因此意見分歧甚至分裂,希特勒高明領袖魅力造就的大批信徒,與他們原本家人間的爭執與衝突描寫起來十分有趣,也是從新的觀點去看待這場歷史上的重大變革。這也是德國人的一項無奈,永世背負著發動戰爭與屠殺其他民族的罪孽,實際上卻也有些德國人是全然無辜的,我們不應該一干子打翻一條船地仇恨!在那比起工業革命還要更快速變遷各種思想的時代中,作者用最寫實的方式生動地描述了大夥的不安、興奮等種種情感,完全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在這第一段故事裡就讓我非常地佩服作者。

 

P.161 只要天氣允許,星期天下午外婆就會把窗戶打開,然後她和麥克輪流為附近的鄰居演奏。曲目可能是布拉姆斯、蕭邦、莫札特,也可能是德布西。她說,在艱困的時候,所有人都應該讓一些美好的事物滋養他們的生命,不論他是否負擔得起房租,或者是靠救濟過活。外婆說一個人生活貧窮,不代表她的心靈也是貧窮的。

 

P.169 公民保育團。大家都叫它樹林大隊,這是總統為了挽救經濟危機所推行的一項新政。它會提供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工作機會。我可以去很多地方工作,種樹、護漁、蓋公園,每個月大概可以領到三十五美元的薪水。我想大概可以做個一、兩年吧,等我去過美國好些地方之後,我就會去從軍,我想看看這個世界。

 

第二段故事的主角是美國費城的一對兄弟檔,11歲的麥克和7歲的法蘭奇,在主教之家孤兒院生活。他們原先是被外婆照顧,但外婆去世後他們也只能進孤兒院,並在刻薄寡情的院長手下過著困苦的日子。某一天意想不到的幸運降臨,由於麥克在鋼琴老師外婆的教導下,配合自己出眾的天分彈著一手好琴,而被一位優秀鋼琴家兼有錢的貴婦斯特布里奇太太委任的律師收養進大宅中。然而才剛進入大宅他們才得知斯特布里奇太太想收養的是個女孩、而不是對男生。她讓兄弟檔吃住無虞,卻從來不肯見他們,把自己心靈完全封閉起來。律師豪爾德先生告訴麥克兩人她有著悲傷的過去,而或許他們會沒辦法讓這個女人接受自己、不久後再度被丟回孤兒院的下場…..

 

P.229 費城口琴樂團由專屬的婦女服務團提供支持與公益贊助。若遇有無家可歸或有安置需求的孩童,霍克西先生與婦女服務團會為表現特別優異的孩子安排庇護家庭,好讓他們在體會參加樂團所帶來的各項好處與同胞情誼之餘,也能夠生長在正常的家庭環境裡。

 

P.241 六月起,有超過五千名以上的男孩和女孩加入口琴課程,準備在大賽裡一顯身手、互較高下。口琴大賽將在費城各大教堂、社區活動中心,以及基督教青年會等地舉辦。第二輪比賽的前二十名選手將到市政廳,在市長辦公室的私人禮賓廳裡一決勝負。亞伯特.霍克西和他赫赫有名的費城口琴樂團曾經在許多名流政要,如查爾斯.林白、羅馬尼亞皇后等人面前演出。優勝者可以得到的獎項包括樂器、本地商店禮卷,還有──受邀加入這個知名樂團的資格。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光明必定伴隨著黑暗,麥克與法蘭奇故事的1933年代正是經濟大蕭條危機最嚴重的一年,剛就任的總統小羅斯福挽救經濟的「新政」也才剛開始進行,那個時候的美國固然四處發達卻也狀況嚴峻,產生許多破碎家庭,如同麥克這樣一對孤兒。但也正是在這個灰暗的時代中,彰顯出人性的美德。麥克二人可謂相當幸運,至少是得到有錢人家收養,但他們更在追尋的卻是對「家」的渴望。這也等同於我們人最基本的嚮往,不只是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而是裡面對彼此付出感情的「家人」!麥可與法蘭奇擁有堅貞無比的兄弟之情,都願意為了對方犧牲自己所有。而他們如何與悲傷的斯特布里奇太太建立起新的母子之情,也成為這一段故事裡的動人場面。而搭配費城口琴樂團這個史實,作者再度生動地刻劃出1933年美國的背景,當時的政經、人文現況栩栩如生,也讓我們讀者認識了極富愛心與勵志意義的費城口琴樂團。

 

P.298 山本家是日本後裔,現在政府叫他們「美國的敵人」。在加州,像這樣被送進集中營的農場地主就有好幾百個,如果這些人沒有繼續按月支付帳單,他們就會失去一切。我不認為他們有任何人是美國政府的敵人,山本家已經擁有這個農場四十年了,山本先生還曾經替美國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P.326 「林肯正校的校長跟我說,墨西哥裔的孩子會被隔離,主要是考量語言和健康兩個問題。那位校長盯著我的眼睛說,有許多墨西哥小孩很骯髒、不洗澡,那些孩子們有頭蝨,會傳染疾病。」

 

最後一段故事,是深得我共鳴的人類史上矛盾且永不停歇的「種族」、「國家」議題。人類總因為彼此的語言、膚色差異而產生排他性甚至歧視,追求自由的美國人擺脫英國的統治,後來也在民族大融合的環境裡產生解放黑奴的思想。然而根深蒂固的偏見至今深值人性,當初的英雄林肯被反對者暗殺、而如今的黑人也持續著對黃種人的歧視。(是的有看NBA就知道林書豪的待遇),根本是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段小少女艾薇的故事裡就探討了兩起重大議題,一為1942年珍珠港事變後的「日裔美國人囚禁事件」,另一為美墨比鄰,在1846年的美墨戰爭後獲勝的美國得到了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科羅拉多、亞利桑那等許多領土,而原先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墨西哥人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國,成為第一代的「墨西哥裔美國人」。

 

活在1942年,珍珠港事變剛發生的動盪年代,艾薇正是住在南加州的墨西哥裔第三代(先前提到也正是作者里安的祖母身分)。故事裡揭露了殘酷的時代悲劇,美國人對於墨西哥裔同胞那赤裸裸的歧視,就連在同一間學校上學的資格都不被允許,說真的這和畜養黑奴又有多大的差別呢?而她滿心期待的新鄰居山本先生一家也被政府抓起來,她與父親必須趁著這段時間打掃、維護山本先生家裡的安全。山本先生這些日裔美人因美國在珍珠港的損失慘重而遭遇仇視,11萬人、62%有美國公民身分的人們遭遇扣留、轉移和囚禁,5000名日裔美軍被強迫退役,他們宛如希特勒底下的猶太人一般被關在「集中營」(是連羅斯福本人都如此稱呼),直到1945年1月戰爭快要勝利時才重獲自由。即便後來他們獲得經濟賠償,但巨大的陰影卻從未散去。對這些早在美國生根、將自己視為美國公民的人們,只因為祖先的日本血統而遭遇天外橫災,確實是怎麼也說不通的歷史黑幕。這個議題也在一代巨匠山崎豐子1983年的力作《兩個祖國》裡有淋漓盡致的發揮。而里安也相當令我激賞地,以更少的篇幅、更溫暖的筆觸,慢慢地為純真少女帶來救贖。

 

P.332 我認為演奏樂器的機會是一份禮物,不論你是否要打開它,但每個人一生至少應該要收到一次這樣的禮物。對你們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會是你們這輩子唯一一次接觸音樂的體驗。如果真是如此,我希望這會是一個盛大、壯麗的體驗。再說,每個人都需要音樂所帶來的美好與光明,尤其是當我們身處在這麼艱苦的時代。所以,我們這一年更應該要莊重地演奏,好為這個黑暗的世界帶來一些光亮。

 

P.410 今晚,卡內基音樂廳裡閃耀著迷人的光輝,每個人的心靈彼此交流,彷彿艾薇和指揮、鋼琴家、所有帝國愛樂樂團團員,還有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合而為一。他們以相同的韻律呼吸,感受著彼此內心的力量與夢想,美好與光明的感覺充盈了他們的身心,在同一片星空下一起綻放光亮……而且,也被同一條命運的絲線緊緊相繫。

 

真要說起來,這前三章故事好看歸好看,刻劃的歷史也別具意義,但並不脫少年小說範疇,對於我這樣已經年紀較長的愛書人來說也不算有甚麼太意外的閱讀體驗。但在全書收尾的最後一章,第四部的1951年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裡,寥寥數頁的篇幅,將那三位主角:指揮弗烈德、鋼琴家麥克、長笛手艾薇集結在一起時,卻在這世上最莊嚴盛大的音樂會裡迸發出無限的感動。幾欲飆淚、久久無法自己。一方面當然與我自己學古典樂、至今仍然很喜愛古典樂有關(可參考我為音樂推理小說.中山七里《永遠的蕭邦》撰寫的這篇導讀),光是文字的收束便能產生如此巨大力量,真難想像如果本作《口琴使者》改編為電影的話能有多麼的經典!為戰爭悲劇所捉弄的少年少女們,遭遇許多的苦難與悲傷,但他們永遠心懷良善、絕不放棄天賦給予的音樂之夢想,最終在天助人助下才能踏上世界巔峰的舞台、盡情地高歌舞動。而在第四部這壯闊磅礡的音樂會裡,演奏的多首曲子也別具象徵意義,為《口琴使者》全書吶喊的諸多議題劃下完美的句點。同一條命運的絲線不僅僅僅繫住三位討人歡喜的可愛主角,也緊緊地綁住了作者與讀者間的心靈、更穿透了人類的歷史,訴說著真善美的大同、和平。原來,能夠拯救、昇華人心的音樂或許是我們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啊!必須說,結局感動讀者的小說很多,但探討了家、國、民族等永恆議題的本作的層次卻肯定是人中之龍、鶴立雞群。尤其推薦給喜歡音樂、曾學習並演奏過樂器的大小朋友,我們可以學習音樂、認識音樂、享受音樂,接近並創造奇蹟,真好!!!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