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葛瑟《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評分:8.0)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三大分類榜第 1 名!

 

原名:《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2015)

 

「這世界,就像是一座遊樂園,

我們小時候都知道的,只是長大之後忘記了。」

—-《沒問題先生》(Yes Man)

 

讓內在的好奇小孩引領你探索學習、發現驚奇、開創無限可能

 

從 1970 年代末起,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就持續每週與一位演藝圈外各種有趣的專業人士交談——從科學家到時尚設計師,從探險家到企業執行長,從藝術家到中情局局長,他都充滿好奇。

 

葛瑟的「好奇心對話」用意在於走出自身經驗的框架去學習、成長。他的「想像娛樂公司」孕育出眾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 13》《24 反恐任務》等,而這些行之有年的漫談,正是背後激發作品靈感的祕訣!

 

葛瑟以個人故事為例證,說明好奇心如何能深刻轉變事業與工作成果,進而鼓勵更多人擁抱內心的好奇小孩,透過「發問」的過程去學習、創造、管理與領導。

 

他與獲獎財經記者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沃爾瑪效應》作者)合作,藉由輕鬆詼諧的口吻帶領讀者一窺「好奇心對話」的進行方式與精華,探索好奇心如何開拓一個人的格局與視野,深化生命內涵,在職場管理、人際關係各方面改變你的人生。

 

本書是一本能點燃熱情、向好奇心致敬之作,期許能引發成千上萬個問題,從問題中產生創造性的答案。好奇心讓生活更有趣,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P.7 無論你對好萊塢電影製作人的生活存有甚麼想像,可能都是我的寫照。我們手邊經常同時製作十多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工作內容包括與演員、編劇、導演、歌手見面。我人還沒進辦公室,經紀人、製作人、攝影棚負責人、明星打來的電話就開始響起,往往一直到回家的路上都還在聯絡事情。我搭飛機視察電影場景、審核預告片、踏上紅地毯參加首映會。

我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其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好奇心為我所做的每件事注入了能量和洞見。我熱愛演藝事業,喜歡講故事,但在愛上電影產業之前,我老早就喜歡當個愛發問的好奇寶寶。對我來說,好奇心彷彿開啟了一切的可能性,簡直可說是我成功和快樂的關鍵。

 

商周邀約的這一本年度「商業理財類」重點新書,吸引力確實非同凡響。讀起來不僅讓我獲益良多、頗具啟發,也具備趣味性。本文由於記錄了大量精彩內文筆記所以長度不短,但誠心建議朋友們耐心一點讀完它,一定是會有收穫的呢。作者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是何許人也?或許您跟我一樣不知道他是誰,但一聽到他所製作的電影、影集《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13》、《決戰終點線》、《24 反恐任務》…等,肯定便耳熟能詳了!是的,《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就是這位創意十足的好萊塢金牌製作人,要傳授給我們的獨家秘方成功學!

 

P.17 我當時只有二十三歲,但是充滿好奇心,很快就發現我不僅能在比佛利山見到這些厲害大人物,還可以坐下來與他們交談。我會很謙恭有禮,交付文件給當事人,由於那是七零年代,對方通常都會說:「進來喝點東西!喝杯咖啡吧!」我會把握這些時間來了解他們,有時候還會得到一點職業生涯上的建議。我從不曾藉機要求對方給我工作,基本上我從沒提出任何要求。

 

P.21 如果對工作感到厭倦,好奇心可以為你伸出援手。如果感覺少了創意或動力,好奇心可說是一帖良藥。好奇心能幫助你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憤怒或沮喪的情緒。好奇心能給你勇氣。但光憑好奇心當然不夠。若要有效,至少必須搭配另外兩項關鍵特質。首先,要有能力把焦點放在問題的答案上──對於你感到好奇的事物,必須全盤吸收相關資訊。我們都認識一些提出好問題的人,他們在說話和提出這些問題時,似乎非常投入、精力充沛,可是等你回答時他們就心不在焉。第二個特質是願意採取行動,例如登陸月球。

 

現年64歲的葛瑟書名便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讓他成功的不二法門就在於「好奇心」。好奇心?聽起來似乎真的沒有多了不起耶。不過實際上就連我熱愛不已的日本三大才女作家之首的山崎豐子,在《再也沒有比小說更有趣的了:山崎豐子自述作品3》這部自傳裡所收錄的訪談中,她就強調了自己寫作的泉源就基於對小說這件事的「好奇心」。英雄所見略同的兩代名家都抱持著相同理念,畢生也從事著大量且密集的「採訪」交流,而讓他們發想出諸多以真人實事改編的驚人作品成就不凡。好奇心,似乎還真是小看不得?

 

P.31 有創意的想法不必遵循一條敘事般的直線。你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熱情,可以跟隨個人經驗或腦子裡任何稀奇古怪的想法,在好萊塢這個世界裡,好點子就有價值──沒有人在乎一個點子的靈感是來自於昨天的某個想法,還是十分鐘前的對話,只要是有趣的點子,根本沒有人在乎它從哪裡來。

 

P.34 訪談幾乎每週一次,我的目標是至少半個月一次,我為自己訂下的唯一規則是:談話對象必須來自電影和電視以外的世界。我的想法是不要再花更多時間在每天共事的這類人身上,因為我很快就發現,娛樂圈的圈子相當與世隔絕,我們往往只跟自己人交談,很容易把電影、電視認為是真實世界的縮小版,這種觀點不僅偏差,而且只能製作平凡乏味的電影。隨著我事業蒸蒸日上,變得較為忙碌,我會指派一名員工協助安排,《紐約客》雜誌曾特別刊登一小短文張描述這項職務內容,就是後來所謂的「文化專員」。

 

葛瑟踏向好萊塢的成功第一步,其實就來自他的好奇心。他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總愛纏著家長問各種她們可能答不出來的問題,好奇心是他每天接觸世界的重要方式。葛瑟在大學畢業後暑假的某個下午,公寓中偷聽到窗外兩個人的對話,知道了華納兄弟公司法律助理有職缺的事情,於是他進入這間電影公司,與好萊塢七零年代的電影業人員有著非常多能夠碰到面的機會。而那個年代的名人們沒有現在的重重護衛,也似乎更願意和葛瑟這樣的「快遞小弟」聊聊天,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好運與他的性格,讓他得到非常多實用的建議,也讓葛瑟發現自己的「天職」,就此他從法學院的角色轉換到娛樂產業,而且他更將好奇心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安排了滿滿的「好奇心訪談」,去認識更多的人。他的眼界犀利,早早就發現這件成功人士的共通點:不要受限於業界同仁的看法。於是他的訪談對象遍及各行各業,他不斷地去學習、了解著其他成長、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類,並因此得到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

 

P.45 在娛樂圈工作需要大量的自信,你必須信任自己對於電影和電視節目的點子,你很快就會發現,無論是對任何電影公司、投資人或主管而言,最安全的回答就是「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竟然還能製作出電影,常讓我感到驚訝不已。要是一聽到「不行」就氣餒,就無法在好萊塢闖出一番名號,因為不管你的點子多有價值、或是過去的紀錄有多輝煌,對方還是會常常告訴你「不行」,你必須要有繼續向前的信心,這條法則放諸四海皆準。我的自信來自好奇心,沒錯,問問題能為你自己的點子建立信心。

 

P.148 我每天要跟亮麗、迷人、魅力十足的演員合作,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要說服你相信他們,具備這項能力才足以成為偉大的演員,也就是說,要有能力向觀眾施魔法,讓他們相信你演什麼像什麼,傑出的演員非常有說服力。但如果你稍微停下來想一會兒,會發現要雇用這類人實在很難,演員很難管理,因為他們經常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他們的才能就是說服你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看世界,打從一開始你就是因為這項才能才雇用他們。

 

要在好萊塢這個世界頂尖的娛樂產業天堂混出名堂,可一點都不簡單,身旁的人都是來自全球的自信精英族群,你在裡面一定要有幾把刷子,憑藉實力才能協調完成工作。葛瑟也不斷強調,他在這一行一天到晚聽到就是滿滿的「NO」,無論他的創意再獨特、實績多豐富,在謹慎面對每一個CASE的出資人與公司眼前往往還是會先被拒絕。聽起來有些令人喪氣,但葛瑟總是會正向地思考,知道從這個切入點不行,那麼該換由哪一個切入點去說服他們。電影《美人魚》在沒有任何人看好、同時期還有更有名的明星去演的同類型作品來搶市場這種徹底不利的情況下能締造奇蹟,這中間的曲折離奇故事,就夠讓我們讀得夠暢快過癮的了。我們通常從媒體中容易得到明星的八卦,但像本作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好萊塢製作人生態,才是真正珍貴的資訊。

 

P.56 我們都受限於自己的思維方式,被困在自己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中,我們習慣於自己看到的世界,往往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對於以找尋故事題材然後在電影、電視銀幕上說故事維生的人而言,這種狹隘的觀點可說是既危險又無趣。我每天運用好奇心其中一的重要方式,就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讓我不會錯過其他看世界的角度。

 

P.62 我在華納兄弟工作時,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認識一個演藝圈的人。擔任法務助理一年後,終於說服了沃瑟曼和我見面。就好奇心對話的角度而言,這次建面對二十三歲的我算是一大驚人的成就。沃瑟曼是美西亞音樂集團的老闆,也是塑造現代電影產業的關鍵人物,例如現在投入鉅資製作重量級電影的點子,就是他提出來的。他製作的電影包括《大白鯊》、《E.T.外星人》、《回到未來》、《侏儸紀公園》等。我去見沃瑟曼那一天,他無疑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第一把交椅,而我不過是個沒沒無聞的小卒。那天,他告訴我:「假設成為製作人的方法有十幾種,包括有錢、認識有錢人、有門路、有朋友做這一行、成為明星或編劇的經紀人等,能成為製作人的方法有十幾種,你卻沒有上述任何一種。你沒有影響力,真的甚麼都沒有。但是想要在這個行業出人頭地,唯一的方法就是擁有自己的素材,你必須擁有它。你必須想出點子,因為你甚麼都沒有。」

 

偉人一定有種能夠洞燭機先的眼光,搶在他人之前做到一些別人還沒想到的事情。葛瑟他多次說,「好奇心」這個在大眾認知裡算不上太好的名詞,卻成為他能夠在好萊塢殺出一條血路的關鍵,他將自己的天賦、專長,做到了職業上的實際運用。他發現了要從其他人的生命中吸取點子養分這個重要環節,於是他徹底地執行了獨創且有趣的好奇心訪談,與各個人物交流溝通。奠定現代電影產業的泰斗沃瑟曼就是其中一位大人物,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產業求存,人脈與經驗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點子」!葛瑟更進一步地去執行,自己沒有點子,就從他人身上汲取這個想來容易、實踐起來卻有不少難關的法門。於是,諾貝爾數學家約翰.納許的人生成為《美麗境界》、三位太空人登月任務的英勇事蹟成為《阿波羅13》、知名嘻哈歌手阿姆的奮鬥成為《街頭痞子》、消防隊員的採訪成為《浴火赤子情》...是不是很意外,原來拍出名留青史的好電影,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比起空想,世界上就有很多故事等著你來挖掘。

 

洛杉磯警察局長達瑞爾.蓋茨,這位傳奇人物因創建現代警察特殊武裝突擊部隊(SWAT)而聲名大噪,他還為美國各大城市的警察局,示範如何採行更軍事化的運作模式。在八零和九零年代初期的洛杉磯,蓋茨局長擁有的權力無人能出其右。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我跟他吃午餐的前一天,法院宣布了一個消息,先前四名洛杉磯警察因武力毆打羅德尼.金,有錄影帶為證被捕入獄,他們四人在這天獲得無罪開釋,於是整個洛杉磯開始大暴動。許多建築物慘遭祝融,社區居民被洗劫一空。突然間洛杉磯陷入一片混亂,自從一九六五年發生瓦特暴動後,三十年來不曾如此。洛杉磯警局正好是此次亂源的中心--因為它恰好是整個事件的起因,而且也必須負責制止暴動。由於蓋茨大力推行軍事化值勤風格,才會引發羅德尼.金一開始被員警毆打的事件。我想蓋茨那天早上肯定忙翻了,午餐一定會取消,但是沒有--照常舉行。

 

P.211 卡斯楚知道大大小小的事,大至古巴各區的天氣,小至古巴家中燈泡所需的瓦數,他可以細數與這個國家、人民、經濟相關的一切。

 

P.216 2005年那天下午,我本來可以去見參議院許多有趣的人、或華盛頓特區許多重要人物,當時歐巴馬根本不是重要的參議員,在政治舞台上更沒有勢力,為什麼我會選擇與他相約碰面呢?我在電視上一看到歐巴馬演講,就像其他看到演講的人一樣,立刻深受吸引。對我來說,他的溝通技巧屬於另一種類型,就像是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拳擊技巧,他像在魔術表演,一種修辭學的魔術。我覺得歐巴馬演講的方式就像是其他人眼中阿里的拳法一樣,無人能出其右。他的話語能激發情緒,效果與影像如出一轍。他非常熱烈歡迎我,全程十分專注。通常忙碌的重要人物在交談時會不時看錶或電子郵件,一心多用,似乎同時忙四件事。可是歐巴馬一點都不會分心。

 

也因此,《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的另一個重大看點,當然就是葛瑟與我們熟悉的那些各界名人交流,從他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人,挖掘他們的特點、優勢、成功之處,這是平面媒體上所可能無法揭露的另一面,是葛瑟用心採訪後的發現,以及轉換在這本書後所帶給我們的更深層體悟。而在閱讀的過程,讀者我們也彷彿跟著參與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這本書裡出現的名人小故事真的很多,除了上述有列出的歐巴馬、卡斯楚、蓋茨,竟然還有全球首富、氫彈之父、黛安娜王妃等重量級人物。跟這些名人對話絕對並非每次都收穫滿滿,相反的也會有人對葛瑟冷淡至極、讓他受到挫折,但我們也可以看到葛瑟的高EQ,會迅速地在這段看似沒有用的對話中,汲取到還是產生效能的養分,十分高明。曾讓他受到打擊的科幻名作家艾西莫夫夫婦這段面談流程,就很值得讀者閱讀時警惕。

 

而在這本書最後其實還附贈了好多頁的「訪談名單」,就像是很多小說最後會附的參考資料一覽表一樣,附上了厚厚的訪談名人錄。仔細觀察這份名單,也會看到很多沒有辦法出現在這本書主軸裡的遺珠之憾,真是可惜啊,突然也期待起葛瑟可以出版《好奇心》的下一集,揭開更多他們不為人所知的神祕面。他的這份名單有麥可傑克森、柴契爾夫人、運動迷都很了解的LBJ、庫班(達拉斯小牛隊老闆)、小威廉斯、以及我們可能不知道名字,但他們有著顯赫成就的人:約翰.哈格羅夫(農業科學家,曾在哥倫比亞遭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毒品游擊隊綁架,電影《千驚萬險》即取材於他的經歷。)、威爾.萊特(遊戲設計師,開發出《模擬城市》和《模擬市民》等遊戲。)

 

P.125 赫伯特.艾倫是位投資銀行家,每年愛達荷州太陽谷著名的「太陽谷會議」就是由他所創辦。許多年前他告訴我:一天中最難打的電話要先打。這可能是那個你怕會帶給你壞消息的人,可能是你必須傳達壞消息給他的人,也可能是你想見但對方一直避而不見的人,也可能是你想見但對方一直避而不見的人。艾倫的重點是,這樣的任務不會因為到了中午或下午四點半就變得比較不可怕,情況正好相反,原本只會帶來少許的焦慮,卻因此讓你一整天蒙上一層陰影,無法專注、甚至降低效率,絕對會讓你受到影響。「最難打的電話要先打」這句話跟好奇心不全然相關,跟決心也不全然相關--跟兩者只有一點關係。它強調的是一種勇氣,一種個性,就算你百般不願意,也要確實面對必須做的任務,然後動手處理。

 

P.202 卡爾.馬克思稱宗教為「人民的鴉片」。他的意思是宗教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足夠的答案,好讓人們停止問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小心,網路會麻醉我們,而非激勵我們。如果這些問題從沒有人問過,你就搜尋不到答案,你也無法透過Google搜尋新點子。網路只能告訴我們已知的事。

 

成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都在說明了「集思廣益」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更何況當你集結意見的對象都是一些菁英份子,能得到的情報資訊當然更為可貴。在訪談中葛瑟得到很多無可取代的內容是關於人生的「態度」,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無論是在工作中最好先把最困擾的事情給完成不要逃避它、或者是不要太過依賴網路的便捷而讓自己失去思考能力。這些概念都是知易行難,倘若我們願意下定決心去做,肯定也是大有幫助。

 

P.71 我們生活的社會日益沉迷於「創新」和「創意」。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媒體每天提到「創新」的次數為八十次;每天提到「創意」九十次。才過了短短五年,提到「創新」的次數每天快速增加為二百六十次;「創意」每天出現一百七十次。到了二零一零年,「創新」每天出現六百六十次,而好奇心出現在媒體的次數只有它們的四分之一。美國較具規模的大學會在線上資料庫列出「專家級」的教職員名單,以供媒體和企業諮詢。麻省理工學院列出九位創意專家,二十七位創新專家,至於好奇心專家呢?零位。史丹佛大學列出四位創意專家,二十一位創新專家,能談論好奇心的呢?零位。雖然創意和創新不可或缺,卻很難衡量,甚至幾乎不可能教導。你有沒有認識某個缺乏創意或創新能力的人,因為修了一門課之後,就變得有創意和創新能力呢?好奇心不像創意和創新,它本質上更容易取得、更民主、更容易看到、也更容易運用。好奇心其實是激發創意的工具,也是提供創新的技巧。

 

P.160 我認為提出問題是尚未受到重視的管理工具。但如果這不是你平常與人互動的方式,則需要有意識的努力才能改變。這種文化最關鍵的要素,在於你不能光是連珠炮似的拋出一堆問題,就像警察辦案或律師在法庭上交叉詢問。我們提出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直聽自己問問題。提出問題的文化有兩個關鍵要素。首先是問問題的氣氛,在提出問題時,語氣或臉部表情不能表現出你已經知道答案。其次,問問題時不要不耐煩,讓人覺得你迫不急待要問下一個問題。問問題的重點必須是得到答案。問題和答案都必須讓一項計畫或決定能有進展。你必須聆聽答案。

 

葛瑟有多麼看重「好奇心」這回事?他甚至仔細地去調查了媒體記錄與大學學科,以最實際的數據告訴我們,人們注重創意、創新,著魔般地強調它們的好,卻完全忽略了好奇心,好奇心其實是一切創意的基礎,當你對周遭一切事物感到理所當然時自然不可能有創意。但它們之間有著決定性的差異,正如同葛瑟所言,創意根本無法學習而來,上了再多堂創意課我們都不可能變成大師。創意可以說是一種天分,但沒有天分的普羅大眾,就能夠藉由好奇心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彌補,去集思廣益,去抓到生活中不被他人注意到的小事,而成為你的創意來源。好奇心是人的勇氣也是權利,更是一種職場上的管理工具。問對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部屬你所認為的答案,才是真正能夠讓他們成長的指導方式。道理很簡單,也肯定有很多人正在做,但或許他們都沒有注意到,這就是「好奇心」所帶來的優勢與助益。說不定還真的在不久後的未來,好奇心就要成為一門開宗立派的學說了呢!

 

P.92 相較於其他動物,為什麼人類的智力和社會能進展如此神速?也許讓人類與眾不同的是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的好奇心和說故事能力經常自動相連,如同荷蘭藝術大師莫里茲.柯奈利斯.艾雪畫作中的螺旋一般。故事和好奇心像鏡子般互相反射,這兩者讓我們有別於其他生物,而且能成功。

 

P.199 虎克這樣的科學家不只徹底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從行星的運行,一直到我們身體的生物學,他們還必須是革命份子,對抗外界的輕視嘲弄,以及兩千年來的社會框架。研究好奇心的學者班迪特在聊天時跟我解釋說:「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家之所以不同凡響,其中一個主因是他們提出了一些從沒有人問過的問題。虎克從顯微鏡觀察自己的尿液,這完全是離經叛道,從沒有人想過要把尿液視為科學實驗的主題。」

 

好奇心其實在我們的上一代、甚至老祖宗前就發揮了它的神秘能力。人類從猿猴中進化、發展文明,學會用火是一個關鍵。那人為什麼不滿足於現有生活,而發現了可以生火,當然與好奇心有著關聯吧。而中世紀那階級分明,靜謐的封閉時代突破口,就是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前激盪。在當時教會看來「瀆神」的科學家之作為,卻是現代人的救星。而那些科學家又是為什麼敢於嘗試他人不所為?自然也就是好奇心。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解開自然周遭這龐大又數之不盡的謎團。藉由葛瑟的分析,我們才發現,好奇心從人類的起源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都存在著,並扮演著很吃重的角色。我們還能不重視它?還要把它認為是有點負面的單字嗎?NO~

 

P.186 如果你有好品味,下列三件事絕對千真萬確:第一,你必須有能力判斷某個東西的品質,無論是音樂或藝術、建築或烹飪、電影或書籍。第二,你對於某件事是否有價值的感覺,純屬個人的想法,你的判斷結果端視你切入的角度。第三,你的判斷結果也有著普遍性──你的品味能廣受經驗不如你豐富的人理解和欣賞,他們不像你已經發展出良好的品味。綜上所述,你的好品味經由多年的教育和經驗累積而來,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群眾吸引力。事實上,這就是品味代表的意思:你可以表達出一種受過教育、有經驗的想法,而其他人可以予以認同或辯駁。

我的品味主要是來自於:好奇心和經驗。如果你只聽過一首滾石樂團的歌,不可能發展出完整的音樂品味。如果你只看過沃荷或安德魯.衛斯的作品,那你的藝術品味還不夠成熟。你的喜歡或不喜歡不是品味,而是想法。培養品味是指大量接觸某種東西,像是各式各樣的音樂、種類眾多的藝術,而且不僅是接觸,還要提出許多問題。好奇心的重點並不是說服你認同其他人看待沃荷的觀點,而是給你一個了解他作品的架構,你還是可以有自己的回應。

 

在我透徹地明白好奇心的重要性後,葛瑟又花了一段篇幅談論我頗重視的「品味」,文學評論家就是需要品味,才能在自己的觀點上建立夠說服力的評論。我也常想提升自己在各個層面的品味,在需要談到的議題中有一套見解。葛瑟提醒讀者好奇心加上經驗,就能夠建立品味。需要有心、有毅力去對同類型的某種東西大量研讀,而不是蜻蜓點水般。他寫的這段話其實有需要的話拿來戰自以為是的人是相當好用的,在一個人接觸同性質興趣還不夠多不夠深的情況下,一些因個人喜好而過度批評自己不熟悉作品的發言就是不應該的。

 

P.89 好故事往往具備各種強大的要素:例如迷人的主角陷入了有啟發性、意義深遠或戲劇張力十足的困境;演員精湛的演技、一流的劇本,逼真的音效;情節高潮迭起,十分緊湊,讓觀眾彷彿置身故事的場景;創造了一個你毫不費力就可以進入的世界,然後在其中渾然忘我。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你在乎。你會說你很在乎腳色或故事,其實真正在乎的是接下來會發生的劇情。

 

P.99 在電視上看到或讀到關於某個人的報導,與見到本人的感覺截然不同,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唯有與一個人握手和直視對方的眼睛,能讓你確切感受到他鮮明的個性和能量,聽對方親口說故事,為我帶來一股真實的情感力量,難以忘懷。這種學習不需要特別教導,完全是透過說故事學習。

 

P.291 如果對方願意跟你約時間見面,事先一定要盡量閱讀與對方本身和他工作領域相關的資料,這麼做可以幫你提出一些與他專業或業餘嗜好相關的好問題,但請注意不要越線,要尊重對方的隱私。不只要留意對方說的話,還要觀察他怎麼說,人們說話的語氣、說故事或回答問題的方式,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通常跟答案本身一樣多。在一段正式的好奇心對話裡,我會建議不要做筆記,目標是要有一段很棒的對話,作筆記可能會讓人不舒服。

 

最後的最後,葛瑟也在《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裡詳盡教學如何展開讓他成功的「好奇心對話」,以及在這段對話中應該掌握的重點。他強調面對面的重要性,因為觀察一個人在你面前說話的模樣,就能得到更多實際的資訊。而在有限的對話時間內,你肯定要先做好功課。批踢踢鄉民最愛嘲笑台灣記者胡亂採訪,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鬧出笑話。那麼,當然要避免這種情況,先對採訪對象做足功課,準備好想問的問題,才能在訪談中事半功倍,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與專業。良好的溝通是人際關係成功的基礎,如果你有心繼續在好奇心談話中收穫更多,與每一個對象都友好、並建立枝葉開散出去的人際網絡才是正確的。保持將心比心的心態,想像如果自己換成是被採訪的對象,肯定也不喜歡被毫無邏輯地亂問一通。以讓對方舒服的方式進行對話,大家也肯定更願意傾囊相授。

 

P.104 如果禮儀的作用像是潤滑劑,讓大家能和睦共處,好奇心則像是可調味的塔巴斯科辣椒醬,讓我們每次與人互動時,都能喚醒自己、建立連結、產生意義。

 

P.145 從我的觀點來看,提出問題最重要的意義是,人們必須為自己的決定如何執行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在電影業就是要能「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以為例,我至少花了七年的時間去向其他人解釋上百次,即使我現在有三十多年成功的電影製作經驗,這一點仍沒有變。

 

台灣知名演藝圈老牌製作人薛聖棻在大陸闖盪一段時間,日前回台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語重心長地提出,兩岸未來媒體接班人肯定是大陸不是台灣。他有在大學裡教授大眾傳播課,從當老師中發現兩岸學生大不同。台灣學生上課根本不發問,也不會相互交流,而陸生作業做得更認真、會更用力地去表現自己。台灣人會高喊工作累想要旅行放鬆,追求小確幸;而大陸人能靠著積極工作的態度維持國家競爭力。這其實充分反映了兩岸「好奇心」的差異,最初的原點只是好奇心的差別,但影響已然達到國家間的長遠未來。我們害羞的台灣學子們如果上課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舉手,那麼私底下去找老師詢問的比例有沒有辦法增加呢?「面對群眾」是包含就連當了電視球評、也會在台上講推理講座的我而言也還在努力掙扎面對的艱困課題,但在還無法克服這點之前,台灣人可以多試著將好奇心運用於生活中,無論是否開啟好奇心對話,都先貫徹於工作中,全力以赴地提升自我吧!我們真正缺乏的不是錢與自由,而是態度和想法!就從這一刻起,開始改變吧。

 

(欲購買本書可由此進入網路書店連結)

 

P.81 納格莉被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政府虐待,她被囚禁的時間內,多半被蒙住眼睛。施虐者極為聰明,凌虐她的時間切割成片段,而且不定時,因此即使沒被凌虐,仍無時無刻心驚膽跳,因為她知道牢房門隨時會打開,又得承受下一輪的酷刑,不管上一輪是一小時或三天前結束,完全不按表操課。皮諾契特的手下處心積慮,即使沒有足夠的人力在身體上折磨納格莉,也要讓她承受心理上的折磨。他們運用同樣的手法來讓這種折磨更難受。其中一項是納格莉所謂的「潛水艇」,在一個水槽裝滿最噁心的臭水、尿液、糞便和其他垃圾,她被綑綁,繩子穿過水槽下方的滑輪,她正好在水面上,不定時會被往下急拉到底,她只好憋氣直到脫離水中惡臭為止。她每次在水裡的時間都不同,離開水面可以換氣的時間也不一定。不可預測比任何事都難熬:我還要多久才能呼吸?還要憋氣多久?我能憋得了那麼久嗎?

 

P.83 堅持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沉著冷靜,能把自己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分開。納格莉很清楚,若要熬過折磨,必須讓自己從當下經歷的現實中抽離,讓大腦放慢速度,讓自己放慢速度,也就是ㄧ般人所說的「心流」(flow),在寫作、衝浪、攀岩、跑步,或完全沉浸在某件事當中所體驗到的狀態。她不能控制外在世界,但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心理反應。

 

P.154 Google的首頁在今日被視為成功的圖形設計,能將複雜混亂的網際網路變成如此簡單方便,可說是經典範例。(Bing和推特的首頁似乎也想仿效Google的精簡效果,但仍忍不住放進許多東西,結果外觀複雜。)Google搜尋網頁的設計故事有兩個吸引人之處。首先,這完全是意外,賽吉.布林和賴利.佩吉在一九九八年共同創辦這個搜尋引擎,當時由於布林不熟悉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電腦程式碼,所以設計出最簡單的頁面──因為他的能力只到這裡。其次,大家發現這個簡單的頁面完全不同於其它讓人不知所措的網頁。Google出色首頁背後的故事之所以讓人驚訝,主要是因為它並非經過精心設計,而且這種傑出效果花了一段時間才浮現出來。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