辻村深月《島與我們同在》  辻村深月《島はぼくらと》  

(評分:8.0)

2014年本屋大賞第三名

 

原名:《島はぼくらと》(2013)

 

在島上出生、長大的我們比誰都清楚:

海面上一座座看似獨立而孤單的島,

在海面之下卻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

 

冴島,一座位於瀨戶內海的小島,沒有高中也沒有醫院,更沒有光明燦爛的前景,所以島上的年輕人長大後幾乎都會離開。朱里、衣花、源樹、阿新,四個住在島上的十七歲高中生,每天一同搭乘渡輪往返本島與離島之間,而這是他們四個人在一起的最後一個夏天了。

 

有人想離開冴島這個故鄉,也有人從本島來到這裡落地生根。遠離城市的紛擾和繁忙步調,有人選擇來島上過著樂活的日子,卻也有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背負著不可告人的祕密,在島上日復一日生活著,只為了逃避自己的過往……

 

《島與我們同在》一書以離島/本島之間的情結為主軸,細膩描寫離島居民們或留在故鄉或離開故鄉,這樣既複雜又矛盾的情愫。城鄉差距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對於大城市的美好嚮往,都是離島居民們離開故鄉的原因;然而,來自本島的島外移民想法卻截然不同,如此奇異又鮮明的差距,足令讀者深思。

 

(欲購買本書可由此進入網路書店連結)

 

「我幾乎遍訪了被稱為XX湖的湖泊,而瀬戸内海比任何地方都出色,幾乎是匯集我所遍訪之最,融和而成的絕色美景」──托馬斯・庫克(近代旅遊業始祖,英國)

 

自2010年夏季首度舉辦,便引起世界注意,大獲成功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季」,獲得紐約時報、CNN、知名權威旅遊雜誌的大肆報導,被連續評選為世界上最推薦的旅遊地點之一。這股文化、生活、自然及歷史共生的思維熱潮,除了為日本帶來不少觀光財收入,也確實席捲了文學界。相信推理迷們也默默注意到,光是2013年就有三部重量級傑作以瀨戶內海做為背景撰寫故事。分別為島田莊司睽違七年的御手洗探案巨篇推理《星籠之海》、湊佳苗勇奪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短篇部門的合輯《望鄉》、再來當然就是排名高居去年本屋大賞第三名的本作,辻村深月《島與我們同在》。在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之後,這是一股更為強烈的「奔向內海吧」浪潮。

 

《島與我們同在》是2014年本屋大賞作品中在《教場》、《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到此為止吧!風太郎》之後,第四部在台灣正式登場的該年度大獎作。同時這也是辻村深月在本屋大賞開創十一年來,第一次有作品正式入圍。在她出道的10週年勢必是具有紀念意義。早年因喜愛綾辻行人而取了這個筆名出道,以推理作家的身分接連斬獲或入圍梅菲斯特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以及大眾小說領域的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直木賞、山本周五郎賞、山田風太郎獎…等。她的創作速度與產量不算特別龐大,平均每一年就是交出兩到三部作品,幾乎每每都能得到獎項肯定,創作實力無庸置疑。

 

在2012年憑藉與人性黑暗面相關的《沒有鑰匙的夢》攻頂直木賞成功後,辻村開始動筆的作品馬上開始挑戰截然不同的方向,那就是溫暖的青春小說《島與我們同在》,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好評迴響。這部作品也呈現出讓一向不那麼喜歡小清新的我感覺驚豔的水準,就像湊佳苗在所謂「黑湊」(《告白》、《白雪公主殺人事件》)與「白湊」(《藍寶石》、《望鄉》)間來去自如,辻村深月也很成功地在筆下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中繳交出亮眼成績單。黑暗系的夠讓人戰慄、治癒系的也讓人感動,真不愧是講談社重視的一流線上作家。她的小說「進化」幅度顯而易見。

 

I-TURN意指移居到故鄉之外,特別是從城市遷至偏遠地區定居工作的現象。與U-TURN的回歸故里定居是相反的意思。

 

「網元」也稱網主,意指擁有漁網與漁船的漁業經營者,受雇為網元打魚的魚夫則稱為「網子」。網元制度歷史悠久,原本是種資源共享、互助合作的漁業經營模式,演變到後來卻出現漁場遭網元等特定集團壟斷,或網子遭受壓榨等問題,在功能相似的漁會出現後便逐漸式微。

 

這種甚至讓人覺得「封建」的近似主從關係,仍細水長流地留存於冴島上。必須面對大自然的工作很艱難,更何況是在島上這樣侷限的世界中,不合作就難以生存下去。網元從古至今都會在各種場合出面扮演整合者的角色。網元在漁獲慘澹之年會自掏腰包幫助網子,被視為長老崇敬的同時也靠網子的力量充實家產。「網元」與村長那種行政長官又或正規組織的漁會不同,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立場為眾人所接受。老派的老人家遇到甚麼問題時,更多時候去尋求網元協助。行政方面對於這種情況也感到不是滋味。

 

我給予在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上獲得平均四顆星成績的《島與我們同在》比起先前閱讀的《望鄉》、《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都還要更高的評分,原因在於本作的「故事性」與「社會寫實性」都兼顧得相當好。從上面說明的「I-TURN」到「網元」與「網子」等,帶給讀者們極大的實用知識。而且每個出身自不同地方的人與人之心理都描寫得深刻入味,看得出是經過一番調查與努力,才能讓這些角色宛如天作之合般地相互嵌合,彼此互補、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他們像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不只是紙上談兵。

 

P.27 對於只有祖母、母親、朱里,完全由女性組成的三代同堂家庭,時時關照她們的正是附近的婆媽,還有去世父親的友人-島上「兄弟」們。朱里就是被這些人共同撫養成人的。如今同樣也藉助他們的力量在生活。島上養兒育女的工作,大家都會共同分擔。

 

這裡雖說是「兄弟」,卻沒有血緣關係。根據冴島的傳統習俗,男性到了將近成年的年紀,就會與「兄弟」喝交杯酒。這種習俗也曾被說「簡直像黑道流氓一樣」,可是這樣的習俗也確實很久以前就開始流傳至今。結拜成為「兄弟」後,彼此家族成員也隨之締結有如具有血緣關係的親戚關係。「兄弟」交杯也不僅限於一人,一個人可以與數人結拜。「兄弟」的兄弟,也是自己的兄弟。假設A與B結拜成為「兄弟」,而A與C已經結拜過,那麼B與C就算沒有結拜也自然成為「兄弟」。這種公共「兄弟」,就如同網路關係在島上拓展。某家舉行婚禮,所有「兄弟」都會像親戚一般列席。喪禮時也一樣,附近家家戶戶門口也一定會擺上「兄弟同悼」的花籃。而區域運動會上,「兄弟對抗接力」也是常見的競賽項目。

 

島上有限的人口就像這樣自然聯結,形成有事能互相幫忙的生活機制。在這個四面環海的環境中,「出什麼事的時候」需要親戚之外的互助關係,所以這也是必然之舉。

 

結拜「兄弟」僅限於男性之間。女性則是附屬,丈夫若是結拜兄弟,妻子之間彼此也會逐漸發展出像是交心姊妹般的關係。

 

日本由於地域性與民族性的兩大先天限制,自古以來特別合適發展所謂孤立空間的故事,推理小說中常見的暴風雨山莊、偏遠孤島或鄉村,也因為真實存在的地點而格外具有說服力。這樣子的封閉環境往往產生異於都會的風土民情,也成為鄉土考察或文學作品中極具吸引力的一環。這點過往在橫溝正史、三津田信三的小說中都令推理迷耳熟能詳。然而,《島與我們同在》並不是藉由發明不存在的奇風異俗來塑造故事背景冴島,而是將瀨戶內海離島間的傳統文化詳盡且實在地報導出來,將其不著痕跡地融入於故事中。瀨戶內海群島的地理環境相近、但大不同於台灣,演化出來的各種傳統習俗,讓我們讀來既熟悉、又具有新奇感,體認到大千世界的無限奧妙。當我們對這座島嶼越來越熟悉,自然也更為喜愛這些可愛純樸的島民了。

 

P.172 就算出了甚麼問題,彼此起了衝突,大家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是可以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彼此選擇忘記,一起生活下去。這裡,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瀨戶內海離島一景

(瀨戶內海離島一景,多麼浪漫的歐式風情...) 

 

正如同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特別繪製的日版封面上的圖案(很美,滿可惜這次時報沒跟《再會吧!青春小鳥》一樣直接買下來使用,所以我就把圖也順便附上來分享給大家了),本作主要由四位在冴島土生土長的少年男女朱里、衣花、阿新、源樹擔綱主角所構成。但更進一步地以「群像劇」的格式,開展了原島民(衣花等人的上上一代)、新島民(大矢村長)、過去各隱藏哀傷的I-TURN者(蕗子與本木)、區域活化設計師佳望…等人生百態。冴島的過去、現在、未來,伴隨作家溫柔的筆觸,以清晰且富生命力的姿態,就像是晨間劇與大河劇那樣,完整地刻劃收入種種,他們的日常就是我們的生活,帶給觀眾讀者面帶微笑的滿足、以及不想結局到來的不捨。

 

P.107 所有人對自己的關照,對蕗子造成某種與她持續投入的游泳相距甚遠、截然不同的重擔。曾為蕗子的榮耀而歡欣鼓舞、興奮慶祝的故鄉,曾幾何時變成了對蕗子最不友善的地方。據說,那些嘴裡老掛著「我們認識」、企圖藉由她的榮譽沾光的人,為了炫耀彼此的親密,在多數情況下都會說蕗子的壞話。說什麼「明明出身這種鄉下地方,現在竟然變得不可一世」。恩師、學長或朋友登門邀約演講等活動,只要一拒絕,對方就會惱羞成怒地說「虧我們還幫妳加油」、「成名後就變了個人」。這些話,甚至是當著蕗子的面說的。

 

從辻村深月引進台灣的第一部作品,有改編為電影的《使者》開始,便可以發現她十分擅長將多個短篇故事串聯成為精彩長篇的技巧。《沒有鑰匙的夢》、《太陽坐落之處》都發揮了這樣的功夫。本作中更是進一步地施展地出神入化。在總共四個章節裡,基本上都放入了一個小的主題,彼此看似沒有關聯,但竟然能在最後的真相裡一一解明,為全書的長篇本質做出完美的ending。像是第一章中我以為並不存在的「夢幻劇本」竟是真有其事,而且這個劇本的意義是頗為感人的。另一方面,在每個小故事中辻村幾乎是頻繁地更換主述者,朱里等四位主角不消說,其他幾位角色如蕗子、佳望也不例外,這樣第一人稱視點多次變換的小說模式一個不好很容易造成讀者閱讀上的障礙,但《島與我們同在》卻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反而能夠讓我們更容易地去理解這些主角以外的人心中的真正想法、與她們無法輕言開口道出的哀傷過往。辻村深月的文筆與說故事能力,留給我強烈的正面觀感。

 

P.14 來到冴島上的年輕人的職業,常聽到只要有電腦就能工作的「設計師」或「作家」等詞彙。隨著I-TURN移居者的增加,島上的漁會或農會網站也變得美輪美奐。網路銷售機制也變得更便捷了。那幾乎都是I-TURN過來的網站設計師的工作。觀光客後來得以呈現戲劇化的暴增,也是因為I-TURN個人經營的旅行社,開始規劃出輕鬆成行的島嶼假期,在網路上銷售。

 

P.22 島嶼跟單親媽媽很合,I-TURN來到冴島的單親媽媽很多,公所辦公廳隔壁的冴島保育園每到接孩子的時間,就會有形形色色的媽媽現身。其中,多數媽媽都不是憑藉原生家庭或夫家的關係,而是透過媒體或口耳相傳毫無熟識之人的冴島,自行探詢後,搬家過來的單親家庭。她們得知這裡的稅金與生活費都很低廉,包括保育園或補助金等育兒環境也很完善,便捨棄過往生活搬到這裡來。

 

冴島長期推行讓空屋有人入住的計畫,也就是將離開島上的人或死去老者留下的空屋,以低廉價格租給本島人,此外也有稅金低廉、積極引介工作的機制,所以廣獲電視新聞節目等採訪報導。島上所謂的「I-TURN」指的不是行為,而是立場。像是會說「因為那家是I-TURN」那樣。在幅員不算遼闊的島上,有單純由I-TURN者組成的連絡會或工會,另外也有立場不一的各種人,在不同區域由如斑點花紋一樣,各自組成社群組織。

 

冴島被稱為「I-TURN之島」的同時,也被稱為「單親媽媽之島」。這也是大矢村長的方針。她們將孩子帶來島上,有助於人口年輕化,島也能擺脫喪失蓬勃朝氣的命運。

 

P.44 在這裡土生土長的朱里不了解,但是據說對I-TURN者而言,島上居民的措辭聽來格外讓人難受。在侷限的人際關係中,彼此心裡都藏不住話,當下就會毫不客氣地坦承相告。不過,也正因為是在島上,彼此即便正面交鋒也沒有隔夜仇。本木之前每次挨罵都覺得「沒辦法繼續在這裡住下去了」,結果隔天早上也不會被視而不見,大家還是若無其事地向自己打招呼,這種經驗重複幾次下來,久而久之臉皮也就變厚了。

 

P.48 偶爾也有人或家庭以I-TURN者的身分來到冴島,結果不論是在島上或是在I-TURN同伴的社群中都被孤立,像多出來的一樣。每當那種人搬出島上的房子離去時,朱里總懷抱著一絲罪惡感,彷彿是自己這夥人趕走人家似地目送他們離開。就算與那些人沒有直接往來,「沒往來」那樣的事實,就足以讓她感受到好像自己難以接納外來者的狹窄心胸與內疚。I-TURN同伴間出現的排擠現象,看了也讓人不好受。

 

在這本書中,作者是花了不少篇幅談論虛構的冴島,實際上指的是瀨戶內海群島的獨特文化以及發展至今的重大變革。辻村在後記裡提到,當初認識了朋友西上小姐,得到許多情報,才藉由「區域活化設計師」這樣特別的行業進而撰寫出整個冴島的時代故事。台灣其實也有政府機關、私人單位在做這樣的事。偏鄉環境會隨著發展落後,呈現人口外流與老化的困境。但兼顧城鄉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政府需要做的,《島與我們同在》便從政治、經濟、人文的各個環節,讓我們看到冴島為了不被時代淘汰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為單親媽媽們提供了容身之處,兩相得利,確實是很有貢獻的作為。看到I-TURN者發揮專長將冴島打造為觀光勝地所做的努力、孤島交通不便與醫療資源落後的實況,都是栩栩如生地刻劃出我們所不熟悉的,那些居住於海角天邊的美麗光景。不僅寫來新奇有趣,更彷彿「旅情推理」一樣,讓我們走了內海離島一遭,徹底地鑑賞那裡的風光。

 

P.182 乘船至本島通學的冴島孩子,大概一年會有一次請臨時假的日子。就像偶然機會抽中彩卷一樣,得歸咎於初春的濃霧。就算颱風來也不會停駛的渡船,一年只有一次會在這個時期出現停駛的日子。瀨戶內海本來就是內海,就算是颱風,浪也不會高到哪裡去。相對的,初春時戶外空氣與水溫溫差變得很大,很容易起霧。阿新自己打電話到高中,向導師轉達這件事。導師以一派輕鬆的聲音回應:「喔~那青柳他們也全都休息囉。還真有孤島的感覺耶。好像推理小說。」阿新苦笑道:「沒那麼酷啦。」

 

P.88 區域活化設計師。走入居民之間,協助解決區域課題,將人與人串聯起來。這種「走入居民之間」的工作,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說,行政單位想作的,居民卻不願意配合的那類事情,佳望他們必須介入雙方之間,與居民建立信賴關係,勸服居民配合。身為外人的她必須從零開始融入區域,與他們建立關係。必須花上一年,可能是更久的時間投入。佳望原本是村長帶到島上的人,結果後來島上的大人卻能毫不在乎地對她抱怨行政單位或村長,其中也包括對於I-TURN者的壞話。相反地I-TURN者也會對她傾訴對於居民的不滿,這一切全都自然而然地匯集到佳望這裡來。佳望成為圓滑地串聯起行政與居民、I-TURN者彼此關係的人。

 

在閱讀本作時著實像在觀賞晨間劇,回想起經典的《小海女》。純樸的人們建構出屬於這塊鄉土的傳奇。少了些電視戲劇必須的誇張效果,《島與我們同在》反而在沉靜溫柔的基調中,淡淡地將作者想述說的物語傳入心中。每一個人,上至衣花的網元祖父、下到蕗子活潑可愛的小女兒未菜,都擁有著生命的重量。蕗子之所以從奧運獎牌得主的全國明星跌落為遠赴他鄉的小三;本木千辛萬苦通過了醫學系課程與實習醫生的磨練期卻選擇拋下一切;對衣花過於嚴厲且不合的入贅父親,當然還有為什麼願意將所有的人生都付出給「別人的故鄉」這份工作的設計師佳望…等,他們的故事都十分精彩,讓我回甘不已地叫好。時代由人類所開展與傳承,本作中的人物活躍於時代裡,更從他們生活的態度裡,帶給讀者勇氣與力量。我們與他們一樣都會遭遇挫折,而辻村深月也不吝刻劃出都會的現實、人性的殘酷。他們的遭遇與「人性」息息相關,能夠度過難關也與「人性」脫不了關係,這也是我欣賞本作的一大原因,注重寫實的「社會派」。

 

P.109 人想要趁機分一杯羹的,不會只有榮耀。人為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不論如何都會發掘出自己想要看到的意義。

 

p.155 就算症狀沒有變化,只要身旁有人根據經驗說一句「沒事」,對於離島的母親而言都是一劑強心針吧。重要的並非醫療或看護而已,還需要有人對自己說一句「沒事」。首度體驗的事物、不熟悉的事物、不論是誰都一定會恐懼。

 

辻村深月曾在訪問中表示,自己到現在還是非常喜愛犯罪推理小說,業界口碑好的作品如《籠子裡的愛麗絲》都不會錯過。這一種「愛」也依舊反映在作品中。即便《使者》與本作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推理小說,但都在裡面埋藏了經過設計的趣緻謎團。島上傳說中的「夢幻劇本」、寄信召喚本木來到冴島的人、朱里奶奶摯友離開故鄉的真正想法等,真不愧是表示「我就只想成為推理小說家!」的女豪傑,沒有辦法創造出驚天動地的詭計、故事中沒有偵探與警察的存在又有什麼關係?辻村深月絕對是走出了另一條她人難以效尤的康莊大道。這或許比起寫出ooxx殺人事件,更為困難與令人敬佩…!就連我這樣挑剔的推理迷,都忍不住更為地喜愛她,從作品中清楚地感受到她的熱情與毅力。

 

P.9 朱里無法否認內心感受到的那抹寂寥。一旦踏出狹小的離島,至今只與我們往來的朋友,也會擁有另一個世界。腦袋一直很清楚這個事實,但是感覺上源樹好像會突然被帶去另一個很遠的地方。

 

P.274 「這不是一齣專業戲劇,所以這樣就好。因為這是學藝會的劇本。重要的是島與學校結合看戲的人們,共同享受熱烈的氣氛。營造出那樣的空間來,也是戲劇的任務之一。」聽到那樣的話,衣花感到胸口深處開始暖和起來。

 

P.297 衣花對於身為女人感到不甘心。如同朱里的祖母所言,離別後所留下的遺憾,女人總比男人來得多。島上存在的「兄弟」盟約,就是為了讓沒有親戚關係的彼此,多少保有些許連結,而那樣的制度卻僅限於男性之間。即使分隔兩地,朱里若能成為自己的結拜「兄弟」就好了。那麼一來,即使朱里到外面去,在那裡跟誰結了婚,甚至不會再回到這裡…即使是那樣,兩人之間仍留下難以斬斷的連結。如果能那樣就好了。衣花自始至終都想成為朱里的「兄弟」。

 

「人」是最大的謎團,也是文學小說中最不能缺少的元素與看點。在這四位十七歲的少年男女中,他們的外貌、特色、性格,都被辻村深月描寫得極為清晰。朱里的善良、衣花的外柔內剛、阿新的笨拙溫柔、源樹的瀟灑不羈…而那種存在於四人間的堅定友情、愛情、夢想,在想法的交錯中,不斷地溫暖與感動著我的心,這就是日式青春小說特有的風貌。青春小說的核心主旨「離別」與「成長」,更在書末短短4頁的「25歲的未來」裡,作出強而有力的、溫馨動人的詮釋。困擾了衣花多年的煩惱,能以這樣的美好未來化解,多麼令人心暖啊。闔上本書,默默地祝福兩對萌到心花四散的可愛小情侶可以擁有幸福以外,也變得會想去關懷著居住在島上的、離開島上的每個人物,這是本作獨有的魔法力,辻村深月老師,妳真的成功了…!期待2015國際書展與偵探書屋再相會了!

 

2014國際書展辻村深月老師簽書會  

(2014年國際書展與親切隨和的辻村深月老師幸運合照

 

P.218 打上堤防的浪花上,散佈著剛開放的櫻花花瓣,簡直就像為了歡送佳望的華麗紙彩帶。

 

P.71 冴島上除了繼承家業或成為公所職員外,就沒有其他工作了。有些人當然也可能最後又會回到冴島,只是島上所有孩子都是在「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裡」的前提下,被扶養成人。

 

P.227 來到陌生土地,同為外來者的I-TURN,在「好好相處」的名義下逐漸熟捻後,彼此之間劈腿或外遇的傳言也時有所聞。比較過分的,還有丈夫趁太太回鄉生產時,與其他I-TURN女性搞上,兩人一起生活的案例。這裡畢竟是個狹小的地方,不用多久便傳得人盡皆知。

 

單親媽媽們也是,本人的處境常常是很辛苦的。就算面對的是相同問題,每位媽媽由於各有內情,心情上總無法團結一心。像是因先生外遇而分手的母親中,就有人能針對蕗子那種帶著外遇私生子的母親毫不在意地大肆批評。「正因為立場類似,彼此連結、互相幫助豈非美事」,這種想法只是理想論。雖然統稱為「單親媽媽」,其中每個人內心「那人與我立場不同」的自我意識都在大鳴大放,別說團結了,為了眼前的安心感或優越感,情緒上總會傾向排除異己。

 

P.272 「商業區的孩子本來就很少,這種都會中央的孩子過少化問題也很嚴重。景氣好的時候成立了一堆小學,到現在每校的人數反而都減少了。這裡也已經決定要跟隔壁區域的學校統合成一間小學了。」竟然會有這種事,大家啞口無言。對於衣花她們而言,所謂「人口過少」的問題只會出現在鄉下地方。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