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卜洛克《父之罪》  

 

(評分:7.5)

 

原名:《The Sins of the Fathers》(1976)

 

 

女孩死了,殺她的男孩瘋了!

他們原想組個多元新家,

彌補缺情少愛的原生家庭所烙印的種種傷害……

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想拍卜洛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當導演最想拍的也是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朱天心x朱天文x李維菁x侯孝賢x唐諾x張大春x張國立x陳雪

傅月庵x詹仁雄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x史蒂芬.金x麥可.康納利……

知名作家和導演,齊聲推薦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卜洛克

廣受全球萬千書迷喜愛的馬修.史卡德系列全新修訂版

特別收錄:史蒂芬.金專文推薦

 

 

離家多時的女孩被亂刀砍死,

同居的嫌犯很快被抓到且在監獄自殺謝罪,

女孩的父親覺得事有蹊蹺,

凶手的父親則指控女孩邪惡如魔。

兩個在家庭中無法獲得溫暖的人,

此的「缺憾」逐漸治癒自己的心病,

「父親」,對她和他而言是太沉重且無法負擔的圖像——

 

她死了,殺她的人也死了,

看似了結的案子,其實還沒有踏上起點……

 

這宗謀殺單純、明白,而且已經結案。離家多年的女孩溫蒂遭室友殘殺,凶手理查在監獄中上吊自殺。一樁悲劇,兩條年輕生命告終。不過,死者的養父凱爾為了填補這幾年對女兒生活的一無所知,委託史卡德調查命案的前因後果。在喪女之痛的打擊下,凱爾想知道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到底,他的寶貝女兒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線索少得可憐,史卡德卻仍舊抽絲剝繭,挖掘這樁已結案的謀殺事件。許多跡象浮現,卻更添難解謎團:溫蒂的金主為什麼全都是上了年紀的男人?與溫蒂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理查,真的是一個純情男同志?理查的父親——馬丁牧師為何口口聲聲指稱溫蒂罪該萬死?

 

無牌私探史卡德的第一案,從犯罪現場走入人心密室,他傾聽無法說出口的孤寂和恐懼;他分析潛意識牽動出來的特殊反應;他透視了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磨滅的深刻影響……直到,在一連串交叉問答之中,駭人心神的謀殺真相如烈日炙人。

 

 

P.18 兇案為你打開了一扇門,你想知道房裡藏了什麼。

 

這次3月中卜洛克的訪台系列活動,很可能是年事已高的卜老最後一次來到台灣,因此對時間有限、一直還沒有接觸他的相關作品的我來說,打算抽空去參加相關聚會,就趁著臉譜出版舉辦的「勞倫斯.卜洛克記者會報導員」這個活動,來一讀他筆下最著名的冷硬私探馬修.史卡德系列,進行些研究撰寫書評後,對作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再來參加活動。

 

《父之罪》發表於距今38年前的1976年,不是卜洛克的處女作,但是馬修.史卡德系列的第一本作品!在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上讀者評價4顆星,goodreads書評網站上則獲評價3.9顆星。同年隨後他另外也發表了第二作《在死亡之中》。目前這系列已經出到了第十八本《烈酒一滴》,是卜洛克筆下五大系列:雅賊、伊凡.譚納、奇波.哈里森、殺手凱勒中,最多集、最為受到歡迎與肯定的作品。那麼,這個系列的魅力何在,也是我在閱讀本作時最為關注之處。

 

P.25 警局腐敗從來沒有干擾到我,沒有腐敗我哪來足夠的錢養家。

 

P.92 「馬修.史卡德,我怎麼認你?」

我想道,看來跟大家格格不入的那個就是啦。

 

無論歐美或是日本,我們已經接觸過相當多的冷硬派偵探,他們各具特色個性、各富獨特丰采。他們可能同樣沉迷酒精與罪惡感、但能夠擁有一套不容於世間也不妥協於他人的我執道德觀,這往往是冷硬派偵探的迷人之處。《父之罪》中,我們就從中得知前身是個警察的馬修.史卡德,因一次任務中誤殺了七歲的小女孩,自責讓他再也無法當警察,而踏上偵探一路,如同書介所言,就此踽踽獨行於紐約。

 

P.16 私家偵探領有執照。他們竊聽電話,跟蹤別人。他們填表格,他們存檔案,諸如此類的事。那些我全不幹,我只是偶爾幫人忙,然後他們給我禮物。

 

有意思的,在本作中史卡德強調他不是偵探。正如同本案中,他接受了已經結案的姦殺案死者父親凱爾委託,希望為死者溫蒂的謎樣生平挖掘出更多紀錄。他沒有偵探牌照,他不情願,但他不拒絕接案,將報酬固定捐贈10%給教堂,開始從為數稀少的線索中試圖拼湊溫蒂與凶手理查的過去。

 

P.62 一年半來,理查每個禮拜來幫我做五天事,我以為我很了解他。然後我才發現我根本不認識他。

 

在這起慘絕人寰的命案中,溫蒂被刮鬍刀割得體無完膚,驗屍出嘴巴、下體都有性交的痕跡,而承認姦殺她的同居男孩理查精神已陷入崩潰,在判刑前就自盡而死。但開始奔走調查此案,接觸兩人生前的朋友後,史卡德發現此案並不單純。理查是個害羞的男同性戀,而溫蒂是個擁有嚴重戀父情結的妓女,這樣的他們何以同居?彼此之間是甚麼樣的關係?殺人與被殺之間的「動機」又是?

 

冷硬派的推理小說中,一向謎團、詭計不是最強項,或者說也根本不是為作者所重視之處。因此每次讀到真相令人驚豔的大師級作品,如羅斯.麥唐諾《入戲》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等,總是讓我格外興奮。必須說,卜洛克在本作中的表現同樣來了記讓我驚喜的回馬槍!作品的完成度很高,與主題環環相扣,而且完全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實在不簡單。

 

P.80 「我們現在是不是真像我們說的那麼開化,而我們的開化又是不是真的帶來了什麼好處。

不都一樣嗎?又有甚麼是真的帶給了我們甚麼好處。」

你沒有信仰,史卡德先生,也許這是你憤世嫉俗的原因。

 

《父之罪》故事中出現了好幾位父親,「父親」更成為圍繞整起命案的關鍵字。史卡德所接觸的死者溫蒂養父凱爾、兇手理查生父馬丁牧師,都為了這起事件而悲痛,並各自認為自己的子女沒有錯,錯的是對方!(我兒子很善良的~壞女人勾引我的兒子誤入歧途…)讀者知道他們可能各自隱瞞著什麼,但要直到真相揭曉後,讀者才會恍然大悟於「父之罪」的真正涵義與書名定義,這個設定很簡單,卻已然具備「返璞歸真」的推理小說本質。不因追求所謂的冷硬、文學性、獨特性,而喪失了「解謎」的初衷,無疑是《父之罪》最讓我讚賞之處。

 

《父之罪》的篇幅不到兩百頁,但在輕薄短小的內容中卻是五臟俱全,更別忘了溫蒂生父的同樣「有罪」。史卡德的私法正義手段造就主人翁的強烈特質、每個出場角色,無論生者與死者於紐約大城間度過的茫然與空虛所彰顯的文學風貌、以及整體故事在推理上、在架構上的成熟度與成功演出,再點綴上史卡德那些饒富點哲學趣味的腦袋瓜,卜洛克確實用這本史卡德開場作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與興趣,暢銷其來有自,接下來的其他作品表現也令我頗為期待。

 

P.163 每個人裡頭都有一些小小陰暗的角落,只有渾然不覺的人才會控制不住。你看到了自己這點,所以應該會有能力把持住。

 

正如同新版《父之罪》收錄的,在1992年由史蒂芬.金撰寫的「不養貓的偵探:鑑賞勞倫斯.卜洛克與馬修.史卡德」這篇戰意十足也精彩至極的推薦導讀中,史蒂芬.金所點出的本系列特徵:不賣弄花招!這是知易行難的道理,君不見日本本格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拚命將一門技藝鍛鍊至極限,然卻常只得到某些人的「過時」批評?去除賣弄流俗的人物性格與老套悲劇,將故事完全專注於紐約城中這些人物本身,這道犯罪的風景未必深刻美麗,就像史卡德平凡得是妳擦肩而過後馬上遺忘的酗酒大叔,卻真實得、單純地令人動容,想去挖掘他們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歷久彌新,淡淡的卻刻劃入我們心中。就像我可以肯定,未來許多年後,也不會忘記《父之罪》這一場逆轉真相的對決過程,實在太有力量了。而溫蒂與理查間的理想國故事,我也同樣難以忘懷…

 

P.27 我眼睛睜不開,但也沒醉倒,所以才得喝下去。

 

P.193 喝酒抵觸他的信仰,殺人牴觸我的。

 

據說《父之罪》中的馬修.史卡德還算正常,之後會展現出更多個人特質,確實在本作中他的表現還不夠多,對於他和妓女女友伊蓮間也只有短短「P.112 對,你也有你的月經。」的相處,希望之後能夠看到更多發展。我喜歡本作中對於曾短暫當過妓女的溫蒂室友瑪西雅的自我表白,「只是想要知道這是甚麼樣的感覺」這確實就是人生,人生需要不斷的嘗試與摸索,說來沒有什麼不對…也因此覺得可惜,卜洛克沒有另外針對同性戀的心聲抒發點什麼。

 

P.125 我想知道那感覺怎麼樣──當個妓女。我了解到我比我想的還要保守,我了解到我不喜歡在我腦裡黑暗的一角不斷看到的東西,我了解到我想過個比較,呃,乾淨的生活。我想談戀愛,然後結婚生子,傳統的那一套我都要。繞了一大段路,我才知道這是我要的。

 

但卜老藉由史卡德早年就任警察時,對於法律無法制裁之惡,已然會使用非法的手段報復、以惡制惡的行為,告訴讀者史卡德擁有的強烈正義感,與丟出了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對與錯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去劃?或許自行制裁犯人的行為當下痛快,但最終又會以甚麼樣的方式反噬自身呢?就讓我們伴隨史卡德的旅程,繼續看下去吧。

 

P.175 我們有權利陷害他嗎?我無法讓她想像讓他逍遙法外,總得想個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辦不到的話,我們有權利把他扔進河裡嗎?這個問題我更沒法答了,我想過很久,對與錯之間總該有條界線,可是實在很難知道該劃在哪裡。

 

arrow
arrow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