ˇ

(評分:7.5)


 

《信》與《徬徨之刃》兩本書的題材如此相近,不免讓讀者進行比較。雖然我也認為《信》更有直木賞資格,與讓我學到不少觀念,但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徬徨之刃》的。很多讀者已經提到,本作因為案件過於極端的善惡分明,自然令讀者內心天平會傾向這爭議的一方。這個模式與《信》一模一樣,《信》是一個完全善良的苦命人不小心誤殺了一個脆弱的老太婆,就要被關至餘生,而他那無辜又有才華的弟弟,卻因為犯罪者家屬的身分飽受社會人歧視。《徬徨之刃》則是無可救葯的惡少年強暴並害死多位少女,卻因為少年法的保護並不會受到重刑,因而使主角父親長峰選擇親手制裁。


這不就是東野奸詐、卻極為聰明的切入點嗎!截然相反的控訴題材,卻都能讓讀者深刻站在這兩種立場上認同,是非常高超的創作方式。畢竟東野已經決定書名與探討主題,自然需要產生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來比較。然而這是因為我們深刻了解書中角色的內心狀態,才能輕易地選擇站在哪一方。東野一再強調罪犯的不可饒恕:「長峰再次體認到,快兒是個被寵壞的任性小孩,只有身體發育成大人,腦袋裡一點常識都沒有。他以為只要大吼大叫,周圍的人就會乖乖聽話!這男的就像是小孩子要玩具一樣,他也只是想要性玩具,對這種人來說,女兒繪摩根本不是人。」其實現代社會這樣長不大的蠢人是很多沒錯,但問題在於法官、法律並不能檢視出所有人的內心善惡!在法庭上裝可憐懇切人人都會,又有律師這種靠嘴拿錢的行業在...我們如何能區分,誰的內心是菅野快兒或是武島剛志呢?


III 自我能否取代法律的制裁?論點各有千秋

當然,東野也知道,這永遠是個無解題目,也因此他沒有丟出答案,而是始終採取事不關己的第三人稱旁觀著整個大局故事,以簡單樸實的文字慢慢引領讀者通往結局。正因為讀過東野大半作品了,熟悉他的寫作方式,我就和小八「才看到第五頁就產生一種很不好的感覺,少女擄人事件與憂心父親的情節交錯,讀者最害怕的事眼看就要發生。」一樣,翻開前幾頁,就能理解這是本令人感到絕望的小說。一看到快兒與誠也的出現,我便開始合掌祈禱,祈求東野不要寫實,不要將那可想而知的侵犯少女情節給描寫出來...然而,後來的性愛錄影帶卻還是深刻寫出嚇人的片段。作為東野想將這本書的主題發揮極致,這樣殘忍嘔心的描寫不可或缺,是塑造兇手為絕對之惡的必要。



不論是否有需要寫的這樣絕,就絕果來看是很成功的,讓無論多麼中立的所有讀者,結果都跟著認同長峰的行動了。像我這種偏激的更是覺得雜碎人人得而誅之,身旁真有這種人就該自己動手了,旁觀說空話只是成為共犯結構!如果等到事情發生在親人身上才後悔有用嗎?東野自己都想到大眾人的心態,事先點明了:「大家都一樣,雖然同情他(長峰),但是因為怕麻煩,都躲得遠遠的。說什麼不要惹這種麻煩事,過著平凡的人生是最好的,其實這不過是自我滿足罷了!」


我也格外認同siedust小姐的話:「我想起長峰一事被媒體報導時,記者對路人做的訪問。大家都說同情他,卻又說殺人是不對的。當下我只覺得憤怒,為什麼「殺人是不對的」,兇手做了那樣的事,為什麼不能殺了他們?」 不過關於路人回答倒是可以想像的,就像抓路人訪問政治立場一樣,這類有爭議的問題,所有人都不會想過於鮮明表態的。就連我這樣一面倒支持長峰的,面對言論被公開昭告天下也會感到疑慮。


而相對的,呂仁先生點出的一個關鍵也非常重要:「苦主有沒有權利認為司法不足以矯正、懲罰加害人而動私刑?照東野圭吾寫《徬徨之刃》的情節來看,會以贊成票居多。但進一步想,那被報復的加害者的家屬,不就可以動私刑回去?就像武俠小說冤冤相報,仇恨一代一代傳下去一樣。退一步想,誰來決定司法夠不夠?



所以說,這是個永遠無解之題,我只能提出自己意見,認為所謂司法不公的情況,贊同一定程度上允許自我復仇的。漂亮的是,咱們必須佩服東野老師連這樣的立場都設想到,創造出和佳子這個喪子的善良女性。支持幫助著長峰,卻又天真地想阻止他殺人。她所代表的,就是感性勝過理性的天平傾斜讀者們,然而她太過善良,想阻止長峰為了殺人而將自己下半輩子也賠掉,這想法實在令我覺得奇怪了,又或者是我武俠小說看太多,看過太多人生只有復仇就別無他念的角色,所以比較能理解長峰吧。雖然和佳子人很好,但她在結局的決定實在令我扼腕、憤怒。



IIII 本格推理與社會寫實融合的傑作

接著一提,雖然《信》一般來說得到更高評價與獎項、電影改編加身,但卻是我最不喜歡的唯二本東野圭吾作品(另一為偵探伽利略)。原因是因為無法認同武島直貴的一些想法,以及抱著期待有推理要素,卻從頭到尾都跟推理無關而大失所望。還有東野寫作的太過平淡,讓我幾乎打著呵欠地讀完。相反地,本作《徬徨之刃》則具有作為推理小說的要素,兇手身分都知道了,但逃離到長野民宿的快兒下落,一直是圍繞全書的謎團中心。看著長峰與警方分同進行搜索追查的過程讓讀者感到十分懸疑緊張!而長峰故意到愛知線寄出投警函的原因;警察們是如何從微小線索中推理出快兒藏身處,都是精采的邏輯推演!最重要的是,本作又做到了東野擅長的結局意外性。


結局意外性,最後一行的逆轉,不但是東野圭吾的拿手好戲,更是我當初迷戀上他的原因。台灣已出版的作品,《惡意》、《綁架遊戲》、《湖邊兇殺案》、《殺人之門》、《宿命》、《秘密》,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在結局都有令人驚歎的意外逆轉性。但是隨著近年來東野寫作日趨社會派的方式後,這樣的意外感已經越來越難見,因此《徬徨之刃》這最後兩頁的意外事實,雖然是個小品,卻也是讓讀者感到驚喜的意外性了呢。2005年是勇冠三軍《嫌疑犯X的獻身》的問世,但在前一年,這部《徬徨之刃》也是不容忽視的,難得融合推理與社會風格的佳作,同樣為東野圭吾創作生涯不可或缺的作品。


關於本作沒有得獎,讀完後感到有點意外、但能夠理解。畢竟就這個受害者家屬題材來說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原因還是在於案例過於極端已經結尾收線有些無力、匆促吧。《信》的感人是我認為能入圍獎項與改編電影的原因。而《徬徨之刃》關於強暴、殺人的情節太過寫實,難以搬上螢幕,其怒批少年法缺失的焦點又很具有爭議,在所謂的大眾文學文壇上想必不能給予過高榮譽。一樣是揭發事實、一樣賺人熱淚,但《徬徨之刃》的尖銳式怒批,很難獲得大多評審青睞。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得獎與否,本作都是精采動人的一本寫實小說。


看到東野實際提出數據,犯下這樣驚天罪行的少年,在少年法保護下最多也只要關個三年!出來後甚至不到20歲的年齡,變成熟了?改過向善了?我倒是認為本性難移才是真。不止少年犯,現實中許多成年犯人的罪行也都能一減再減,不免讓我對司法感到無奈與心寒。然則這終究是難以改變的定律,法律與警察也絕不是正義,東野更不能妄下評斷,所以他丟出這樣一個書名,這樣一個悲劇,讓所有讀者自我省思,警察與檢察官都執掌著法律這把矛盾又徬徨的雙面刀刃,但真正的正義與人道究竟為何,我們需要自己行動去尋找答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社會階層的朋友,看過本作後,每個人想必都會有多或少的自我改變與醒悟。



PS:會寫這麼長,是因為我覺得本書有這個價值。對於我喜愛的作品我會多蒐集資料、他人意見統整,試圖將一本傑作的優缺點都介紹出來。我並不覺得這是囉唆冗長喲,我覺得這樣寫還滿HAPPY的,寫不喜歡的作品就會又短又沒內容了 囧 所以島田莊司的作品書評我反而寫不多,原因就是可能全會這樣長篇大論如同論文(攤) 至於有沒有講到重點跟自己是否沒有意見的問題,我想應該OK了吧,分成四段代表著每段在講不同的東西,第一段純是我的東野抒發,而第四段也全是我本人的意見了。就把這篇不當作之前那樣等級的書評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齊安(He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